這是一部很典型的芬奇電影,開場5分鐘就奠定了全篇單線主觀視角的基調,殺手略帶專業絮絮叨叨的獨白,及大量的主觀鏡頭,All the music更是随着主客觀鏡頭的切換而調節聲音的大小,環境内音源的自然采集,代入感極強。

攝影機與主角相互融合

可以說在開場的20分鐘裡,芬奇充分的将觀衆與殺手綁定在一起,同《出租車司機》一般,攝影機的運動真正做到與殺手,也就是與主角本身合二唯一。這樣看攝影機所經過的所有視角,都是經過殺手主觀角的中介下傳入給觀衆的,在配合着這極具氛圍且冷硬簡潔畫面,帶來了遠遠超出那些所謂通過共情帶來的沉浸感(指大多影視裡通過與角色共情使觀衆獲得代入感的手法)。盡管這個角色的行為選擇甚至出現與觀衆的思考大相徑庭,我們也不會對此産生明顯的割裂感,依舊沉浸的角色的本身(影片中的反高潮)。同時在另一方面,主觀叙事将殺手這個角色徹底暴露給觀衆,透露出最為真實的一面。個人覺得芬奇已經視聽打磨成接近完美的程度,光看這個已經值5星了喔。

脫離殺手的準則

我們在将目光中心聚焦于開頭,随着鏡頭的移動,法鲨殺手出現在鏡頭中央,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窗外的城市景觀由遠及近,一幅疏離後的街景出現在我們眼前。一種現代性視角下的異化,正如《搏擊俱樂部》一般,主角法鲨也像諾頓飾演的傑克一樣,被社會所規訓,你别看他是一個

...
《搏擊俱樂部》大樓街景的崩塌

牛逼哄哄的專業殺手哈,正是如此,殺手才會産生一種病态的準則“依計行事,設想周全,不随機應變”,心率手環這是文中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克制内心,遵守理性,低于60心率才能開槍,而開頭絮絮叨叨的獨白恰恰能解釋殺手第一槍失敗的合理性。

這一槍他注定是要失敗的,老是有人噴着一點,芬奇他壓根不是想創造一個專業、精英主義的視角。相反殺手在逐漸墜落,墜落成芸芸衆生,墜落成《搏擊俱樂部》裡的一坨shit。他在脫離他的準則(同情心,摘下心率手環,放過客戶等),他在脫離所謂理性帶來的約束,脫離現代社會的條條框框。大衛芬奇真的完美的解構了這一點。

城市街景轉換所帶來的紋理感

這也是一部,反抗虛無,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電影,後現代裡的消費主義(雖然這整部電影就是一部精美的廣告啊),分裂與矛盾。影片所展現出無比光怪陸離的城市,夜晚路燈配合水汽所映射出的光影,仿佛一切都籠罩在孤獨當中。我們需要同殺手一起抉擇,一起放棄,一起孤獨。我們不斷流動在城市之間,影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準備,在城市與城市中不斷切換,街道與高樓裡穿梭,行走于熱鬧的人群中。殺手始終無法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但他卻始終活在他者欲望當中,别看他有上千萬的财産,但其實他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想要幹什麼。這樣的動态場景給影片帶來極具生命力的紋理(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點)。在創造流動街道場景這一方面,對比看過3遍的《借刀殺人》好上了一個層次,對比膠片時代《出租車司機》也充分的體現出數字時代的優勢,清晰至極的流動性。

ps:期待了很久的片子,上周六看完,有寫影評的想法,昨晚加今早趕了出來,6.6真的太低了啊,覺得也要有7.3往上吧...高三姓寫完還給繼續學習,累。

部分内容參考至本人最愛的up 散焦Defocus 《出租車司機》拉片分析(序)原初場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