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牧羊的散文,有時間了就翻翻,我是這樣看完的。大量精密的對話,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可有可無,不要試圖理解,去感受。即使困倦、迷迷糊糊,也不會感到厭煩。

男主角也叫錫蘭,在他眼裡,家鄉有什麼,家庭的混亂,停滞的思想,夢想的迷茫。他不停的探索,越往前卻越困惑。戰争的木馬,嬰兒臉上的螞蟻,故鄉的野梨樹,在夢中一次一次破滅。 那條父親最愛的狗,在三百元的矛盾下不見蹤影,兒子成了強盜,父親成了小偷。又或者是自然的力量,那口鑿不開的井,賣不掉的書,猛然發覺深深的父愛就藏在其中。故鄉有野梨樹,也有家人,三個小時的“鋪墊”讓最後十五分鐘的對話更有力量,這是他的渴望,他會撇嘴一笑,對父親,對夢想的和解,随着秋葉流去。

...

錫蘭筆下的世界,太美,寬屏畫幅太風光,動人心弦。鏡頭間的轉化,清晰的細節,變化的焦距。錫蘭玩出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在含蓄裡滲透人心,鏡頭也是如此。他把攝影完全帶入了故事,對其精準把握。盡管是以“文學”為基礎的作品,卻展現出如此豐富詩意的影像。

錫蘭鏡頭下的土耳其、故鄉太美了。綿延在山谷上的河水,如同記憶中的一棵野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