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感,這更像是一部愛情前傳。我從這部影片感受到更多的是“我該如何看見自己的需求”以及“我想如何處理我們的關系”,主題詞是“認識自我”。
影片裡的約會狀态,男女主總在基于自己的出發點去揣測對方。每個人腦子裡的四個小人都代表着自我的某種聲音——有的會糾結我該展現什麼狀态,有的在盤算這步會不會出錯,有的還焦慮我能接受這段關系到哪步。這些聲音忙着為對方的行為下判斷,但好像沒想過追問對方真正需要什麼,也鮮少分析對方為什麼這樣做。
與此同時,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各種念頭的攪動下,借約會這個場景,反複确認自己的邊界、喜好與需求,故事也由此推進。好像并不是愛情中的某種經營狀态,更像是兩個人在照鏡子,用互動的行為來照觀自己。
作為觀衆,我看到了他們推進一段關系的滞澀,但會覺得他們摸索自我是更困難的。
八個小人的觀點碰撞和兩個主體展現出來的猶豫、試探與擰巴——害怕冷淡所以畏怯主動,擔心失控盡管想要坦誠,事關越界卻想要升溫...這些全是自我的痛點,更多聚焦在孤立的自我探索上,你有你,我有我,但沒有我們。
影片最後一段,兩個人糾纏在一起,八個小人也會面了,才有一點愛情的感覺,他們走入彼此了。在這一小段我比較喜歡的是:
(1)“我們為了這一刻的幸福 還要重新安排整個人生”
此刻的幸福源于自我的滿足,而未來的愛情必須有責任和尊重托底。
(2)“你們為什麼回來了”“因為我們過得很愉快”
“那你們為什麼又走了”“因為我們過得很愉快”
臨時的約會是不計前程、大膽可為、盡力享受的。可一旦想往前走,過往的失落就會冒出來——我們連大膽地承認喜歡都很難,更不敢因一夜溫存奢望長久。
或許是我對愛情的理解本就複雜甚至帶點悲觀,我總覺得愛情片得有糾葛作底色——要有悲歡離合的起伏,要有進退攻防的拉扯,要讓兩個主體在交鋒裡看見彼此的棱角,得是矛盾相生的、有破有立的。
這部電影對話感很強,但實際上沒有交鋒感。它清晰展現了兩個個體的主體性,卻沒讓這份主體性真正糾纏起來,也意味着兩個人的關系并不深入,我無法稱之為愛情,但可以承認有愛浮現。不過整個影片還是在鼓勵成年人去勇敢約會,因為約會不一定能找到那個對的人,但是更能幫助自己拾起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