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寫不下了)想到影像的兩個層次: 一是當影像的剪輯節奏速度超出人眼可以承載的範圍時,剪輯不再是對時間的切分,也不再是愛森斯坦式的理解(剪輯如何制造沖突或是通過蒙太奇建立意義),而是通過極短暫的停頓創造視覺暫留,創造連續的形象(例如屏幕自身的波動,黑白漸變時過渡的形狀,不存在的顔色以及幻覺); 二是聯系到德勒茲對運動影像的描述,在每個極短暫的畫面内部,依然存在着組成這個短暫畫面的幀(如果我們想象剪輯速度超過幀率會發生什麼?flicker存在的前提是剪輯速度依然低于電影的幀率否則無法被人眼識别),因此flicker也是對運動影像的解構,反思電影自身的物質性。
另外就是極簡的黑白畫面以及平面的影像如何去追認空間性,prof認為空間不存在于這部電影或屏幕中,而是在屏幕發出的光投射到觀衆身體的這個空間中,而的确,就算閉上眼睛,依然能感覺到光的變化,如何在觀看的場域裡和觀衆互動。因此這部短片的極簡主義同時将電影還原到了光的層面,去思考所有影像的本質是光(或者像素)的變化。
還有聲音與畫面的異質性,顯然聲音雖然很多時候和畫面保持相似的節奏,但兩者并不完全平行,而聲音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以及空間性都和畫面存在差異,但還沒考證這個音源是怎麼創作的,隻能直觀感知聲音蒙太奇在這裡的作用和影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