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變形記》本身是一部老生常談的以青春成長與代際關系為主題的影片,迪士尼與皮克斯至少在《勇敢傳說》就開始涉及這個話題了,而且同樣将“變形”作為一種矛盾的具象化。《青春變形記》的特别之處在于它将場景放在了一個北美華裔移民家庭,導演石之予也是曾經創作過類似題材短片《包寶寶》的華裔,使得這部電影在中國觀衆群體中引起格外多的關注以及争議。目前我看到的對于《青春變形記》的批判與争議大體集中在兩個方向,其一是認為電影充斥着對華人的刻闆印象,包括女主的長相、家庭關系以及片中的中國元素;其二則是認為電影意涵是否定中國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宣揚個人自由等所謂“西方價值觀”,本質上是來自西方的“文化滲透”乃至于“糖衣炮彈”雲雲。本篇影評是我個人對于這兩種觀點的分析與批駁,不過從寫作的出發點上與其說是想為《青春變形記》辯護,不如說是影片在傳播上的這些“副産品”比其本身涉及到了更多值得思考與讨論的問題。
“刻闆印象”?
在當代的身份政治議題中,無論是性别、性取向還是種族、民族、地域等等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刻闆印象的問題。從定義上來說,刻闆印象是指對特定群體的概括性和簡單化的認識,這其實是人類認識複雜事物常常采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因為刻闆印象可能對特定群體的成員帶來困擾乃至構成冒犯,并且可能暗含了社會群體間結構性的不公,因而成為了一個較為負面的概念。
近幾年國人最為敏感的可能就是外貌上的刻闆印象,那麼《青春變形記》是否涉及到這個問題呢?我想看了這部電影就都不難得出,這部電影隻是在展現一個普通女孩的形象,電影裡的所有角色都是較為貼近真實社會的,沒有刻意的醜化、美化與誇張。這與迪士尼自身對“公主”系列的反思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如果以特定标準突出女性的外貌“美”,本身就是性别不平等的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青春變形記》和《魔法滿屋》的女主角都是戴眼鏡的,而《魔法滿屋》的導演談到2019年迪士尼收到了一名英國12歲女生的來信,希望迪士尼創作出戴眼鏡的女性角色。雖然不能說兩者直接相關,但其背後的意涵很明确,那就是戴眼鏡的人群本身也是社會中的一份子,完全值得在銀幕上有更多的呈現。說句題外話,按照現在中國年輕人視力下降的速度,再過若幹年銀幕上出現戴眼鏡的華人形象時恐怕都不用考慮是不是刻闆印象了。
《青春變形記》的主線是主人公小美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母親對她在學校的表現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也有很強的保護欲以及行為上的規範,而小熊貓就是小美青春期産生的自我意識的具象化。且不論作為影片必然要有矛盾與戲劇沖突,這是否構成對華人教育方式與家庭關系的刻闆印象呢?持這種觀點的人能提出的證據恐怕也就是“我家不是這樣的”,但從豆瓣上的反響其實都不難看出,影片中的情況在中國家庭中不在少數。特别是小美來自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家庭,母親希望讓身為少數族裔的女兒在社會中獲得更高的地位,同時她在例如兩性等問題上相對傳統保守的觀念與北美青少年普遍較為開放的态度形成了張力,這都會使得矛盾被進一步放大。早在上世紀90年代,華裔女作家譚恩美描寫華人家庭母女關系的《喜福會》等作品就成為了暢銷作,雖然她也同樣因“延續刻闆印象”而飽受非議,但不可否認這種家庭關系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現實依托的現象。
最後關于所謂的“中國元素”,我覺得首先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影片的背景設置在北美的華人移民家庭,導演恐怕也沒打算“代表中國形象”。以挂滿紅燈籠的多倫多唐人街為例,看起來固然是離中國城市的街道相差甚遠,但隻要去實地走訪一下海外的Chinatown就會發現影片所做的不過是在寫實而已,至于Chinatown為什麼要搞成這種裝潢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北美地區的華人移民早期大多來自于閩粵地區,于是我們看到小美的家庭有自己的宗祠,有祭祖的習俗,小美還會和媽媽一起看翡翠台的電視劇。在這一點上,甚至可以說《青春變形記》很好地展現了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所謂的刻闆印象或者不具有“代表性”,或許自己應該反思一下是否有什麼元素能真正地“代表”如此複雜多元的中華文化。需要補充的是通過一些耳熟能詳的元素來代表一個地區或者一種文化是影視作品中極為普遍的“偷懶”方式,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能幸免。市面上的美國影視作品大多都以加州和紐約為場景,根本無法代表廣大美國人的真實生活。英國人就更慘了,有一個梗叫“英國等于倫敦”,大衆眼裡的“英倫元素”其實就是倫敦地标再加上喝茶、風衣和紳士風度,如此看來大概不能說單單中國人被好萊塢針對了。
“文化滲透”?
關于所謂的“文化滲透”我從高中政治課就有聽到了,而在今天這個所有問題都要上升到宏觀民族叙事和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輿論環境中,很多話就更不敢過多展開了,說實話真正接納這一套觀點的人恐怕也不會輕易被說服。這裡首先先回歸電影本身,《青春變形記》是否存在所謂對家庭價值和中華文化的否定?我認為隻要看到電影結尾就不言而喻了,小美利用自己的能力繼續積極地和家人一起運營家族宗祠,尋求個體自由和家庭責任的并存,和母親和解之後家庭關系實際上也更加和睦融洽了。既然如此,如果還覺得這部電影有什麼值得“警惕”之處就需要舉出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撐才行,不然恐怕得考慮一下是否有被迫害妄想症了。
我想很多關于所謂西方文化威脅和滲透的論證本質上都存在稻草人謬誤,首先自己把“西方文化”中的個體價值曲解為自私自利、不負責任雲雲,然後再将“中華文化”描述為無私奉獻、家庭關懷等等,人為建立起一種簡單粗暴的對立關系,然後再讓“中華文化”成為在道德上優勢、輿論上弱勢的一方。這樣的觀點看上去好像自圓其說,其實中間省略和模糊了無數論證步驟。以下的讨論隻是針對這種觀點,并不代表這部電影真的就涉及到了這些問題。如果讨論一下家庭代際矛盾就是“文化滲透”,那很多家庭情景劇都“早該管管了”,比如《家有兒女》我看就非常值得警惕,别忘了夏東海可是從美國回來的哦。
像“自由”“權利”等很多哲學概念确實是源自西方文明的舶來品,但一個思想體系源自西方不代表它就屬于西方,不代表它就要和西餐一樣打上“西方”的烙印,更不代表它就沒有一些能夠為全人類所認同的價值。現代科學的體系同樣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甚至反思西方霸權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潮都有相當一部分是舶來品,要把這麼多東西都全盤否定顯然是荒謬的。至于“自由”本身是一個意涵非常豐富的哲學概念,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可以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等等,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如果簡單理解為“為所欲為自私自利”隻能說是一種見解,無論是《青春變形記》裡談到的自由還是西方國家寫入憲法的“自由”,恐怕指的都不是這個意涵。
反過來,儒家文化的家庭價值觀是否就是溫情脈脈的彼此奉獻,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這裡試引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裡的觀點:“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裡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标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些都是事業社群裡的特色。”家族利益難免會犧牲和違背個體的意願,其正當性也不一定總是經得起推敲。在很多家庭悲劇中,那些冠冕堂皇的“為了你好”和“為了這個家”,不僅作為家庭組成的個體受到了損失(常常是晚輩或者女性),目的也不見得就是為了家庭的整體利益,而可能是為了提出要求的一方。這裡不是說“親情”與“家庭利益”本身是一種束縛,而是由于處在一種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中,所以常常會淪為規訓乃至剝削的手段。
一邊是承認個體自身的利益訴求和行為能力,一邊認為個體應該無條件地遵循某種先驗的秩序(先不論這種秩序本身是否正當),這兩種價值體系無論對錯,哪個更可能存在“灌輸”“滲透”和“洗腦”呢?其實自己将一套單一的價值觀視作理所應當,用以評判和要求他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就是受到了他人蠱惑,這正好就是《青春變形記》中所反思的家長作風或曰父權制的特點,也難怪會将這種反思視作洪水猛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