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反複咀嚼那些傷心的往事确實不是什麼好事情;有時候,并非自己主觀回避,而是有些痛苦偷偷跑進記憶深處不願被提及;有時候,我都以為自己的成熟匹配得上自己的經曆,卻猛然發現會不會所謂成熟是以放棄追求幸福的能力為前提。
自從看了黑塞的《荒原狼》我就特别認同他的一個觀點,人有成百上千個靈魂。所以呢,年齡、經曆确實會增加我們的成熟、世故、老練,但大概率無法覆蓋掉靈魂中幼稚、膽怯、膚淺等等大衆默認為是年輕人才擁有的特質。回到電影,父親的專制暴力,母親的懦弱逃避其實本質都是不成熟的表現,他們對擁有一個不聰明兒子的恐懼和有傑對無法完成父母期待的恐懼本質上沒有什麼分别,唯一區别在于,成年人可以僞裝。成年人可以用自己的财富地位來僞裝自己的幼稚膽怯,但孩子沒有任何可以拿來僞裝的道具。 所以啊,虛僞的成年人,他們絕不會承認自己的幼稚膽怯膚淺,他們隻會一邊藏起自己的膽怯,一邊殘忍的消滅那些讓他們感到膽怯的存在。結果就是,孩子被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他們的純真美好遭到忽視、蔑視甚至是殘忍的扼殺,然而他們本身毫無過錯,他們并不軟弱,他們隻是軟弱的犧牲品。我又想到劉瑜老師講,所謂意識形态就是一種翻譯軟件,它可以把邪惡的翻譯成正義的,正确的翻譯成錯誤的,就像當初納粹對猶太人的“翻譯”。回到電影,如今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态是,将财富定義為成功,考100分定義為聰明,彈得一手好鋼琴定義為才華,嗯,到這裡,聽起來還不算有太大問題。但,過分的是,财富是成功的唯一标準,成績是聰明的唯一标準,流暢的彈琴是才華的唯一标準,那就太可怕了。不,還有更可怕更過分的,那就是,沒有錢就是失敗,考分低就是愚蠢,高雅藝術被框定在狹窄的範圍裡。社會是一個“人類”大型的加工廠,流水線生産标準化産品,隻要不達标就蓋個戳--“次品”,被淘汰被抛棄被填埋在無人問津的垃圾堆裡。
看電影的時候,一開始我以為自己的眼淚是為同情有傑而流,後來随着故事推進我認為自己是從鄭sir的痛苦中看到了自己深藏的脆弱的秘密。此刻,正在寫這篇影評我,感受到自己似乎還有些其他情緒,但好像又說不清,大概是希望自己不僅僅隻關注自己成百上千的靈魂,還能帶着點勇敢和寬容去體會、去覺察、去揭露、去反抗、去保護其他人複雜的靈魂。我想這或許也是電影想傳達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