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太适合中年人去看了,似乎也隻有中年人才能看懂,又或者說隻有中年人才能在故事中找到共鳴,繼而共情。

一事無成的北漂文字創作者吳迪,因為在北京混不下去,所以選擇回到老家。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長久處于空窗期,甯願啃老也拒絕父親舍下面子給他求來的工作。

碰見了心儀的老同學馮柳柳,得知自己小時候的外号是“蔥蔥”,而不是聰明的“聰聰”。這處的劇情設計太絕了,直接給吳迪的人生點題了。他就是因為活在自我認知和現實的差距裡,一直擰巴着掙紮求存。

中年人不想改變嗎?當然也想,但有時候隻是想。因為改變的成本太高了,就像他媽媽說的那樣,人總是下意識選擇更容易走的那條路。

吳迪和馮柳柳之間有感情嗎?我認為當然有,不然她也不會時隔多年一眼從人群裡發現他,他也不會因為約見而欣喜若狂,他們也不會一起合拍電影,也不會有後續。

他沒有說過進一步的話,他從和她的聊天,從她嫁的第一個人,從自己的現況,知道就算說什麼,也沒有用。與其這樣,不如不說。

無論他們一起拍片還是單獨吃飯散步,他對她始終就像對普通同學、朋友,用他媽談論之前和那個放爵士樂人的話來說,“發乎情,止乎禮”。

兩人都有好感,但生活讓他們不可能走到一起。

三年後,吳迪在老家開出租載客時,發現她和一個孩子在旁邊一個男人開的車上。顯然隻是路上恰好偶遇。變得腳踏實地的吳迪開起了出租車,在路上碰巧遇見了複婚的馮柳柳,此處點題。

兩輛車走走停停,兩個人各懷心事,彼此無言。最終消失在喧嚣馬路上。你會為他們在熒幕裡沒有結果而遺憾嗎?我不會,我知道錯過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