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小羅寫了《封神第二部》的終極影評。
發布之前,我本已經做好了遭受網暴的準備。
畢竟,在短視頻平台,我早就有過類似經曆。
僅由于兩年前,我曾發視頻誇過《封神第一部》,我就收到了許多這樣的私信。


然而,小羅沒想到的是——
半個月前,我那篇專業解讀,竟然幾乎零差評。
在我的公衆号後台,不存在任何攻擊性的私信。
我的粉絲數量,反倒還漲了3000多。

原因?
小羅認為,與短視頻平台相比,公衆号的圖文讀者,确實相對更理性。
在那篇影評的評論區,甚至有不少讀者,寫出了具有思考價值的短評。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蛋黃”的觀點。

受到這位“蛋黃”的啟發,我打開電視,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一部》。
之後,我又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二部》,和《封神三部曲》的相關紀錄片。
結果,我發現了許多新的細節。
以及,一個會令幾乎所有觀衆,都感到無比震驚的事實——
費翔演的殷壽,并沒有弑父殺兄,甚至有可能并不是電影最大的反派!
《封神前兩部》
終極影評

《封神第一部》的電影開場,是冀州城外。
身為大商的王子,殷壽率領質子團,攻打城内的叛軍。
戰場上,他不僅與将士們同甘共苦,甚至還做到了身先士卒。
面對兇猛的箭雨和火焰,他每一次都帶頭沖鋒,全然不顧自身危險。
這就是為什麼,姬發會視他為英雄。敵軍看到他,會吓得心驚膽顫。

冀州大戰後,殷壽身負重傷。
他的胸口和手臂,都在流血。
若不是妲己突然出現。
那麼,僅憑當時的醫療條件,殷壽很可能會破傷風而死。

我說這些,并不是瞎扯淡。
隻要仔細看第一部的片頭,你就一定會發現——
殷壽這個人,有着極為強烈且正面的人格魅力。
對國家,他誓死捍衛;對将士,他以身作則;

對敵人,他毫不畏懼;對父兄,他敬重尊禮。
他為了殷商社稷血戰沙場,但當他凱旋歸朝時,卻仍要卑微的下跪。
他的王兄,明明什麼都沒幹,但卻能站在父王身前,坐收漁翁之利。
說白了——
背黑鍋你來,送死也你去。
可你繳獲的東西,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要交給本太子。

夜晚的慶功宴上,殷壽調教的質子團,獻出了恢宏大氣的戰舞表演。
但,仔細看父王的表情,卻是滿臉的嫌棄。
這種感覺,就好比你酷愛街舞。
你耗費十年,練成了傳說中的肘抛和雙回環。
為此你骨折了無數次,終于拿到了世界冠軍的獎杯。
可當你回到家裡,開始向你爸表演時,你爸卻告訴你:
“跳的啥玩意,不倫不類的,還不如你趙阿姨的廣場舞好看。”

父王昏昏欲睡的時刻,王兄殷啟站了起來,開始舞劍。
說是舞劍,其實就是瞎比劃,完全比不上質子團的表演。
然而,父王卻興高采烈:
“好!好!啟兒為我舞劍助興!好!”
這種感覺,就好比你跳完雙回環,剛被你爸嘲諷完。
可緊接着,你哥就用一首“劉星街裡還傳來,八羊騎上馬”,奪走了所有家産。

此時此刻,殷壽必然充滿了絕望與不甘,恨不得殺死父王跟殷啟。
但請注意,他雖然有可能動了惡念,卻并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然而突然,殷啟用劍刺死了父王。
看到這一幕,殷壽猛地站起身來。
他的表情,是震驚,是詫異,是一種匪夷所思的神态。

裝的?
非也。
慶功宴上的戲,小羅反複拉片了五遍。
我敢拍着胸脯,非常負責任的告訴你——
父王被刺死的那一刻,殷壽百分之百不知道,殷啟被妲己附了體。

直到,殷啟刺死父王後,轉頭做了個動作。
看見這個動作,殷壽才似乎猜到了背後的隐情。
也就是說,殺死父王,并不是殷壽跟妲己的合謀。
而是妲己,感應到了殷壽的欲望,擅自幹了這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下半段——
在祖宗廟堂裡,妲己第一次顯現出狐妖的原型。
身份暴露後,妲己專門給殷壽講了一遍,她附體到殷啟身上的事情。
這段情節足以證明,殷壽雖然可能動過殺心,但他其實并未弑父殺兄。

或許你會問,這有什麼區别嗎?
我想說,殺心惡念,是人皆有。
古人雲:君子論迹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殷壽此刻的行為,隻是順應時勢,并沒有主動作孽。
但他,卻仍遭受了天譴,甚至要被“天”強迫自焚謝罪。
而天譴的理由,則是“天”認為,他違背了所謂的“天道”。

何為“天道”?
君臣父子。
階級秩序。
正如同我的那位粉絲,蛋黃兄所言——
在《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裡,天,是權力的最高載體。

換句話講,倘若今天你動了弑父之心,篡位之意。
那麼明天,你是不是還要帶領人族百姓,去反抗天的至高權威?
這,就是天譴降世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殷壽甯可違反“天道”,也要跟妲己在一起。

佛教文化中,青蓮色被視為出塵潔淨的顔色,寓示着脫離世俗和飄然若仙。
唐代的詩仙李白,常常喜歡自稱為“青蓮居士”,并寫下過這樣的詩詞:
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
而妲己,無論服飾亦或眼神,都如青蓮般空靈幽淡,至純至真。
就像一顆,從未被世俗雕刻過的璞玉。

設想一下,如果是你,你被關押了五百年。
那麼,當你逃出來之後,面對關押你的人的後代,會怎麼樣?
我猜大部分人,都會心生怨恨,恨不得把殷商氏族全部消滅。
因為大部分人,都被世俗的環境,馴化出了許多刻闆的俗念。
這些俗念,包括“同族同根”、“人妖殊途”、“勢不兩立”……

曆史上,傳聞殷商先祖平定四海後,定下了兩個重要的規矩。
第一,是變更朝服,舉國都必須要崇尚白色,尊白色為大商國體的象征。
原因,是根據五行理論,商朝屬金,而金對應的星辰為太白金星,其色為白。
這就是為什麼,宗廟拜堂那場戲上,包括整部《封神第一部》中——
比幹和姬發,以及所有商朝角色的服飾,都是用金白色來搭配的。

但殷壽,并沒有那麼做。
他舍棄了唯一洗白自己的機會,第一次主動選擇了,違背天道秩序。
為什麼?
因為天道的不公。
因為他這一生,都無法擺脫童年帶來的陰影與傷害。
而妲己,是他身體與心靈唯一的撫慰。
也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祥瑞。

半個月前,在《封神第二部》的影評裡,關于姬發和鄧婵玉,我已經徹底解讀過了。
但那篇文章,我沒有提到的是,殷壽和妲己,所帶給我的觸動與深思。
卡夫卡曾說,藝術都是悲劇性的。
而我認為,這版的殷壽與妲己,體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一種悲劇之美。
如若不信,你可試想一下,把他們的故事搬到其他國家,是否還能成立?
我想答案,是絕難成立的(某些别的同題材電影就能成立,且毫無違和感)。

比如曆史上,傳聞殷商先祖平定四海後,定下的第二個規矩,是夜晚不得舉辦朝會。
原因,一是為了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道輪回;二是因商朝的政治與宗教高度融合,故此每每出現國家大事,都要在陽氣旺盛的白天讨論。
所以,在《封神第一部》中,除了“四大伯侯造反被捕”這樣的緊急意外,其餘所有的重要事件,殷壽都是在白天召集臣子,舉辦朝會。
但到了第二部,殷商所有的朝會,都變成了在夜晚舉辦。
殷壽接見聞仲,是在夜晚;殷壽贈鄧婵玉戰甲,也是在夜晚。
這說明,燒毀了廟堂之後,殷壽在思想層面,也徹底背離了祖宗律法。
而殷商也被天道徹底的放棄,失去了太陽的光照,變成了一股黑暗的力量。
與此同時,西岐則憑借民心,和足以對抗天譴的封神榜,成為了人間的希望。
正如同《封神第二部》的片尾曲,《樂土》中所唱:
鳳鳴岐山
于高崗
于彼朝陽
《樂土》這首歌,跟吉克隽逸演唱的《有女》一樣——
其歌詞的靈感,都參照了《詩經》,采取了“風雅頌”、“賦比興”等表現手法。
而歌曲的音調,也使用了中國文化獨特的五聲調式,即宮、商、角、徵、羽。
樂土,石倚潔
再比如,電影裡的西岐城,與周原博物館中,根據周朝召陳遺址複原的建築較為相似。
而西岐城内,姬發服飾與造型的設計,以及諸多場景的美術細節,都是有經可考、有據可查的。

《永樂宮壁畫》中,仙風道骨的神仙,莊嚴肅穆的儀仗,與小說《封神演義》裡對昆侖山、玉虛宮等場景的描寫高度契合。
而到了電影,創作者則用現代化的特效技術,結合古典道教神話,呈現出了一種具有創新性的美學想象力表達。
換句話講,由内到外,《封神三部曲》都根植于中國文化。

最後,可能有人想問——
“小羅啊,都這個節骨眼了,你怎麼還要寫這篇文章?”
因為我想盡可能地,早點看到《封神第三部》。
因為我想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幫那群真正用心拍電影的人,讨一個公道。
因為雖然,我早已知道了纣王與妲己最後的結局,和他們注定悲劇的命運。
但我依然想體會,電影為他們賦予的悲劇之美,以及深遠複雜的中國文化。
點個關注吧。
等到《封神第三部》上映,我會再回來評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