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題:倫敦諜巢

原文作者: Jean-Marie Samocki

原文發布時間:2025年3月19日

由《感應》(Presence, 2024)的編劇大衛·凱普執筆編劇的《黑袋行動》僅在前者完成之後兩個月便投入攝制,初看之下這部配備全明星陣容、旨在突出娛樂性的影片更像是商業上的妥協之作,這與索德伯格在前作中對于攝像機與數字技術潛能所做出的更為形式化的探索的努力形成了對立。《感應》中對于流暢而簡潔風格的追求如今讓位于生硬的剪輯、懸疑橋段以及阿加莎·克裡斯蒂式的真相大白的結尾。然而盡管《黑袋行動》的故事發生在毫無個性的辦公室和單調乏味的高檔住宅區中,這部間諜電影還是逐漸揭示了其狂熱的玩樂本質(frénésie ludique)。這個定律幾乎在全片的第一個對話(以及第一個連續鏡頭中)就被近乎戲仿一般地高效宣示:在倫敦的一家夜總會中四處漫遊一般地找尋到他的線人之後,喬治·伍德豪斯(邁克爾·法斯賓德飾)得知了難以置信的真相:“你的團隊裡有内鬼,而你的妻子是嫌疑人之一”。緊接着的周日聚餐中,喬治将吐真劑注射到炖肉之中,并且要求出席的嫌疑人們玩一個變體的“真心話大冒險”遊戲,以期他們能在無意間透露關鍵信息。對于閨房秘事的偏好及對其的暴露,使得《黑袋行動》在風格上更靠近索德伯格自1989年的《性、謊言和錄像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 1989)起就已确立的冷峻的分析性,而2009年的《應召女友》(Girlfriend Experience, 2009)則标志着此種風格的頂峰:身體的僵硬和機械感,暴露的私密空間中的昏暗光線、徘徊在混亂與經驗之間的人物行動、對表面的迷戀以及對一切縱深的敵意,索德伯格正式憑借這種美學揭示了市場經濟中性交易的固有利害關系。

乍看之下,喬治自我标榜為行事準則的對于真相的追尋,像是對于一種背棄二十一世紀并且接受适度的情感表露的人性的渴望。從不慎失言到滑稽的恐慌,局面逐漸走向失控,但奇怪的是,這并沒有動搖喬治和凱瑟琳二人思考和組織夫妻關系的方式。從電影的開頭到結尾,二人關系内部的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但婚姻生活仍然如同嚴密的特工機構一樣,像一台自我封閉的鏡像機器(une machine spéculaire)。這種從嚴肅到鬧劇的轉變,與其稱為出于人性的反應和角色的轉變,更像是一種速率上的差異。索德伯格越是嚴守作為叙事借口的麥格芬(在這裡,由于Severus軟件的失竊,“數以百萬計的人将會死亡”)的慣例,他就越是加快速度,也就越是能夠指出其虛無的本質,他尋求一種膨脹(expansion)、一種能夠将這些單維度的角色調動起來的爆發時刻。在謎團的宣示和解決之間,一件雪白襯衫的袖子上的一點番茄醬變成了牆壁上噴濺的斑斑血迹。我們真的能夠從幾乎一片虛無中找到了某種不同嗎?《黑袋行動》放棄了《感應》的概念性僞裝,但它本身也圍繞着一種本質上的不連貫而展開。當喬治一再強調他“憎惡謊言”時,他并非是在闡述一種道德情境,而是一種審美上的追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索德伯格在《告密者》(The Informant! 2009)中所希望達成的東西: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并非借由欲望或幹預所構建的透明性,而僅僅是通過場面調度所帶來的真空狀态(le vide barométrique)下的抽離和接納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