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窗大熒幕二刷#9分不變,斯導表面上探讨了家庭與藝術(事業)的抉擇問題,實際上是探讨執着的對錯。對于家庭與藝術(事業)的抉擇,無論是男主、父親還是舅老爺,他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藝術(事業),而母親選擇的是家庭,抛棄了鋼琴夢。母親的出軌表面上展現的是母親的錯誤,甚至覺得母親兩者都沒有選擇,她是自私自利的人,但二刷後仍然覺得母親沒有錯,甚至是有愛的,執意說錯的話,那錯的是大家都在追逐的内心,對初心的執着罷了。父親執着于對工作的精進,生活富裕是對家庭的付出,而母親恰恰并不是,母親執着的是家庭的本質——愛,而父親因工作缺少愛,因此,母親在家庭中是痛苦的,幸運的是她并沒有屈服,仍然堅持着自己對家庭本質的追求,也因此最後選擇了班尼叔叔,結果确實過上了自己所追求的家庭,父親與男主最後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前半段中,母親的噩夢其實是對家庭信仰将要崩塌的預警,恰恰舅姥爺在台詞中講到選擇藝術注定了孤單,而這也恰巧映射了母親對家庭理念的崩塌,因此,她害怕舅姥爺,害怕給他開門。
二刷有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推薦導演:看過馬丁·斯科塞斯電影《雨果》(2011)的人,一定對喬治·梅裡愛的名字并不陌生。雨果 (2011)7.72011 / 英國 美國 法國 / 劇情 兒童 奇幻 冒險 / 馬丁·斯科塞斯 / 阿薩·巴特菲爾德 科洛·葛蕾絲· ...
導演推介:随着電影在法國的誕生,早期的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裡愛與愛麗絲·蓋伊皆開始對電影的探索。此外,繼法國後,美國也開始了對電影的探索,并取得的結果也卓有成效。1870年,埃德·溫鮑特在成為導演之前,也做過油漆工、電話操作員和小 ...
布萊頓學派:當電影先驅者們努力探索電影的技術與影像之時,早期的幾個英國攝影師們在海濱城市布萊頓中,創立了第一個電影學派:布萊頓學派。他們反對喬治·梅裡愛的“舞台即銀幕”的美學觀點,繼承了盧米埃爾兄弟“再現生活”的美學價值(現實主義萌 ...
導演推介:熟悉電影史的一定不會忘記電影的誕生時刻:時間——1895年;地點——法國咖啡館;人物——路易斯·盧米埃爾與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影片解讀:《工廠大門》讓盧米埃爾兄弟成為了電影的創始者,其運用“偷拍”的手段,真實記錄了法國生活 ...
導演推介:布萊頓學派最後一個代表人物便是埃斯美·科林斯。科林斯是布萊頓學派發展的重要奠基者,其電影影像的探索對美國早期好萊塢的電影語言法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别是在《汽車中的婚禮》的短片中的電影語言被好萊塢加以利用,發展為經典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