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九月的最後一天重溫了《機器人之夢》,歡快又有些許哀傷的配樂《September》與電影绾合呼應——在九月欣賞這部電影,具有莫大的形式意義。
“與朋友相處”可以是很深刻的議題。在我看來,電影中小狗與機器人由于不可控因素走散之後,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向前走,是一份很完美的答卷。我們在上一段友誼中學會的,能在下一段友誼中實行,本身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機器人與小浣熊牽手的時候不會再那麼用力,小狗和新的機器人在海灘玩耍時也會給他噴防鏽噴霧。影片用一種荒誕的不可控因素把二者分開,于是這其中并不存在任何矛盾與争吵,能留存的僅僅是昔日美好與記憶。當然不是說這在生活中沒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份遺憾且美好的友誼,現實中友誼出現的問題,大多不在這裡。
友誼,兩人關系。兩人,是否需要對等?倘若一方付出的多,另一方付出的少,這會帶來什麼問題?倘若要出現問題,往往是付出的多的那一方感到不甘,由此友誼出現裂痕。疑問應該在于,這是否隐含這将責任歸咎于付出的少的一方這一層意思?事實上,付出與否往往在于性格本身和一方對另一方的吸引度,不論何種,付出的多的一方隻要不是因為利益而是因為自己本身而多付出,那麼這其中本就是一種一廂情願,他沒有理由要求付出的少的那一方給予同等回報。更危險的是,倘若一方付出過多導緻這一份感情太重,這對另一方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方面,付出的多的一方不能要求付出的少的一方同等回報,并不意味着付出的少的一方理應坐享情感紅利,這是視角問題,隻有兩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互換視角,這才是一段富有可能性的健康的友誼。
“被需要”是友誼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命題。AI伴侶之所以難以成為真正的伴侶,是因為AI并不會真正需要我們。它們不會向我們分享生活,不會向我們提出請求。友誼關系中一旦一方缺少“被需要”感,暫且不提有能力的一方可能會在功利角度上與另一方漸行漸遠,缺乏“被需要感覺”的一方也自然會産生自卑情緒。
因此,能保持一段友誼本身已很不容易:即便兩人能在上述關系中保持平衡或平等,在逐漸熟絡的過程中可能也在漸漸接近對方的底線。我認為“損友”關系是很危險的,“親密無間”是不可取的。否則,容易在日益熟悉的過程中模糊了邊界感,一怒之下觸及底線隻是時間問題。親密有間、時刻保持一份尊重是無比健康的關系,也是需要用一生來學習的議題。
生命中總會出現一些朋友來教會我們與朋友相處的道理,不論這道理是否切膚深刻,它至少存在過。從稍高的觀點來看,盡力維護每一段友誼,能學會釋懷并且向前走,享受友誼關系發展本身的“過程”才是最重要、最健康的。一味奢求結果也許會背道而行,懂得享受過程才是感受人本本身——這也是電影想傳授的道理。
二十回憶錄——他人即偉大(3) 《機器人之夢》與朋友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在奧斯卡打敗迪士尼和夢工廠實在太棒了
苦迪士尼久矣。好萊塢動畫每況愈下,一套範式吃了這麼多年,哪怕你在劇本方面多來點創新呢?《Flow》絕不是能置于巅峰之上的動畫電影,但所有動物的去拟人化,包括這次勇奪奧斯卡,難道不是對動畫電影市場的一次淨化?但話又說回來,《Flow》 ...
都是情節反轉,在情節和邏輯上,《默殺》和《看不見的客人》差距在哪?
随筆稍微記錄一些,關于情節邏輯方面。《默殺》所有的推進:先上結局,制造疑惑;再上過程,即時滿足。毫無鋪墊,毫無邏輯,最後再突然揭示小女孩不是聾啞人且是主謀,仿佛是在大聲告訴觀衆:你沒有猜到我的良苦用心吧!《看不見的客人》層層推進,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