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場景:聖彼得堡夏日白夜的靜谧街道→巴黎夜晚遊離的霓虹燈、遊船、彈唱以及巴黎白天的熙攘人群、汽車喧嚣。

2.心理表現:原著中劇烈的情感爆發,濃烈的熱愛與悔恨→通過采用非專業演員(模特理論)、人物局部特寫、人物行為、片中人物行為結果等方式表現人物内心的克制、内斂。其中有趣的是①片中對白多用原著對話;②男主有用錄音機記住臆想畫面和美好事物的癖好,這跟原著中“幻想家”愛幻想有相似之處,本質上是對欲望的強烈渴求與虛無主義惰性之間的矛盾;③男主畫作中人物均無表情,這與布列松的極簡主義鏡頭(業餘演員表情少、局部非面部特寫、空境)相呼應,均是在表達人在城市中的疏離感、孤獨感;④通過弱化原著中奶奶的作用,強調了片中女主選擇愛情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剝離了外界對人自由選擇的影響,更注重當事人的存在與感受。

3.去戲劇化:原著中的宗教性與救贖主題→片中探讨現代人的存在困境,亦是浪漫救贖悲劇→都市的冷峻凝視。布列松認為電影因捕捉真實而非戲劇性,因此拒絕原著的情感誇張。(看到這裡的朋友們,我想與你們互動一下,假如你遇到了對你情感沖擊非常強烈的人或事,你會作何反應,是劇烈爆發還是冷靜流淚,我是前者(´๑•ω•๑`))

ps:男主帥爆了,女主美爆了,爽!

FIN

...
陽光 愛人 暖暖的
...
下雨了見不到Marthe了嗚嗚
...
克制與擰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