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既可以幫助我們逃避時間,又為我們創造了另一個世界。

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花費了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有時甚至廢寝忘食:無論是下班後、地鐵上、睡前、上班路上,都在不停閱讀。書中兩位女性豐富細膩漫長的心理成長過程,時刻吸引着我,以至于讓我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不一樣的真誠的感動、唏噓、憤怒、安慰,以及短暫性地讓我脫離眼前的工作和生活,啟發我思考。

...

埃萊娜•費蘭特,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一名神秘的作家。從1992年開始,Ta就開始用這個筆名寫作,卻從來不在公衆場合露面、不參加簽售、不接受采訪,Ta隐匿在文字的背後,卻不妨礙讀者對Ta的熱捧:全球暢銷近千萬冊。這部小說也被HBO改編成高口碑電視劇,目前已經播了兩季,豆瓣評分分别是:9.3和9.5分。

...

很多人把這本書的核心内容概括為“兩個女人長達50年的友誼和戰争”,我不這樣認為。它的主題不是單純地表現“女性友誼”,還有更為複雜和宏大的命題:二戰後的意大利局勢,在這個時代洪流下,教育、階級、貧困、暴力、女性生存環境等問題。在這個命題下,無論是“庶民”還是“天才”都經曆了“薛定谔的命運”。

友誼:天才莉拉和幸運兒萊農

她們的友誼過于複雜,以至于我想了很長的時間去思考,如何用我貧乏的語言去描述她們的關系更為準确。

毫無疑問,這是一段真誠的友誼,也是一段漫長複雜的折磨人心的友誼。

開篇作者這樣寫道:

上帝:是的,你什麼時候來都可以 

我從來沒有仇恨過你的同類 

以及那些不順從我的人 

諷刺-是我最不讨厭的行為 

人類最容易氣餒

他們很快就會 

進入永恒的睡眠 

因此我很樂意給他們找個同伴 

充當魔鬼的角色,刺激他們

——歌德《浮士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經濟低迷。那不勒斯底層的人,被克莫拉、黑手黨團夥敲詐勒索、放高利貸,謀殺案時常發生。

萊農和莉拉,門房與鞋匠的女兒,就在這種貧窮、焦慮、暴力、恐懼的氛圍中長大。

...

兩位女主角個性醒目。她們互相扶持互相保護,互相督促,但同時也互相充當魔鬼的角色,刺激對方,促使對方不斷進步。

作為天才的裡拉一直是萊農追逐的目标,從小到大,裡拉的智力在破敗的城區裡無人能及,她有隐藏不住的尖銳和野性,思想獨立、見解獨到,更能一眼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她的魄力讓人不容忽視。

...

萊農一心想逃離這個街區,而莉拉志向遠大,她更想成為混亂秩序的改變者。

她們互相充當彼此的鏡子、鞭策者和堅硬的後盾,終生維系着交織支持與嫉妒的友情。

...

裡拉無疑是天才的,而萊農很平庸。她隻有腳踏實地拼命追趕,才能拉近與莉拉的距離, 但是萊農卻更幸運。

同樣出生于貧困的家庭,萊農的父母盡管反對花錢送她繼續接受教育,卻依然咬咬牙排除萬難送萊農升入初中、高中、一路把她送入比薩師範學院,接受高等教育。萊農靠着教育一步步逃離那不勒斯,走向更開闊的世界。

...

她一路遇到良師、益友,以及後來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丈夫,都為她擺脫原有的階層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而天才莉拉的遭遇,則更加令人痛心惋惜。

小學五年級後,她争取上學的權利,卻被父親一怒之下扔出窗外,摔斷了胳膊,隻能辍學去鞋店幫忙。莉拉設計出時尚的鞋子,哥哥卻把鞋子賣給了黑社會,莉拉的設計夢破碎了。莉拉想嫁的是能充分尊重自己、有學識的人,後來發現丈夫也隻不過是,屈服于自己憎恨的黑社會-索拉拉家族的一條狗,還有家暴傾向。

...

想必很多讀者可能會和我一樣,為莉拉惋惜:假設莉拉像萊農一樣繼續學習深造,她一定會以驚人的天分取得最優秀的成績,遠離貧窮暴力的那不勒斯,擺脫“庶民”,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用她聰慧的頭腦推動社會的變革。遺憾的是莉拉的人生沒有如果,但也正是這種惋惜,一直吸引着讀者往下讀,對她接下來的命運發展産生強烈的關注。

...

盡管莉拉缺點幸運,但她一直影響着萊農。

“我沒有真正的激情,沒有一種自發的野心,這就是問題所在。我被動變成了什麼,隻是因為我擔心,莉拉不知道會變成什麼人,把我甩在後面。我要重新開始,做一個獨立的人,擺脫她的影響,成為我自己。”

裡拉的天才思維無人可以超越,但萊農的上升路徑卻是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可以借鑒的:努力學習、考第一、不斷升學,在教育上一路往上走。

後來她寫小說、出書、當作家,獲得教授的賞識,作品大賣,可以在簽售會上侃侃而談。她最終取得世俗的成功,但隻要看到裡拉,她内心的平庸和自卑便會瞬間湧出來,迫使自己不斷前進。

...

但無論是萊農還是裡拉,都會有陰暗和軟弱的一面,這就是小說中我最喜歡的部分:複雜而真實的人性。

她們會互相攀比、互相競争、互相嫉妒、她們會跳進愛情的陷阱,愛上虛僞和謊言,把自己原本平靜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但她們也會在最需要對方的時候,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依靠,不斷反思,逐漸清醒。

...

無論是面對成長、愛情、婚姻、生育、兒女、生死這些大事上,她們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填補自身的不足。

暴力:每隔幾頁,一個耳光響起

暴力一直都在,在那不勒斯,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在每條街道,木匠因高利貸遭黑社會毒打,放貸人被謀殺,街頭暴力随時上演。

...

在每個家庭,丈夫會因為妻子沒有做好家務而拳腳相加,父親會因為女兒争取教育機會,而把女兒扔出窗外;女人們互相辱罵鬥毆,甚至比男人還狠辣。

...

盡管那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但這些暴力、貧困都過于真實,我們在這裡,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在我們所生活的國家,在我們的成長的家庭、乃至周圍的環境,這樣的暴力和貧困也依然存在:

承受巨大生活壓力下的男人,會對把拳頭揮向産後的妻子;

貧困多胎家庭中,父親逼女辍學結婚;

辛苦一生,因為家暴喝農藥自殺的鄉村女性。

小時候,我們有過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家庭暴力是正常的:“家暴不是暴力,隻是一種’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家庭形态”。

作者費蘭特也很直白地揭露:家庭存在一定的暴力。那麼,暴力是怎麼産生的?貧困是暴力的根源嗎?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武器來捍衛自己免遭暴力的權利?教育可以減少暴力嗎?我至今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性:是女性的自由選擇,還是男性的權力欲?

在這本小說裡,并沒有太多的筆墨來描寫男人的性,或者女人的性。

但在這裡,性,是男性的一種權力欲,是女性的報複手段,是夫妻間需要需要遵循的義務,卻很少代表欲望。

對裡拉來說,她從來沒有在性中獲得高潮或者愉悅。在她的第一段婚姻(16歲)裡,新婚之夜,丈夫用一種侵略性的方式強暴并毆打了她,在她還未成年的時候,性伴随着暴力,是她的丈夫宣示所有權的手段。

...

但莉拉是智慧也是桀骜的,在婚姻生活中,她拒絕性生活,也拒絕和自己不愛的男人完成生育。

...

意外懷孕後,她采用了一種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不停勞作,來造成“意外流産”,她認為自己有權利決定自己身體的所有權。

...

後來她愛上了尼諾,和尼諾偷情、私奔,那麼我想這回她是獲得身心愉悅的性了吧?結果并沒有,在和尼諾的性行為中,她隻是配合,并沒有因為愛情而獲得性的激情和愉悅。

...

性對她來說,是自由的嗎?

而萊農,在她對性還一無所知的時候,那個道貌岸然的老男人(尼諾的父親)猥亵了她,她甚至忘記了反抗。

少年時期,性對她是陌生的,她隐隐約約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陌生的快感,她很困惑。

她愛上了聰明的尼諾,但是在尼諾和裡拉約會的那個晚上,出于報複或是攀比心理,她默許尼諾的父親用另外一種粗暴的方式結束她的童貞。

...

看起來很荒唐,但這是她的主動選擇,在這裡性被當成一種報複莉拉和尼諾的工具,當然也是她主導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

在萊農後來的婚姻中,她與丈夫之間的性,似乎也隻是一種義務,他的丈夫—著名的大學教授,總會在每一次性愛後,把自己關在書房,開始專注工作到淩晨,丈夫是好丈夫,但是忽略了萊農的感受。

...

在這段婚姻期間,丈夫的忽視,家庭生活和育兒的壓力,讓萊農得不到認可,她不停邀約朋友、主持家庭沙龍聚會,也勾引了其他看起來頗有學識、社會地位的男性,她發現無論是在那不勒斯沒有接受過過多教育的文盲,還是這些飽讀詩書的“上層人士”,他們在面對美色、欲望和權力時,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别。

對于才華橫溢的尼諾來說,性隻是他一步步通往上層社會的手段。

他表面上尊重女性、贊美女性、傾聽女性,在那個女性權利和智慧被忽略的大時代背景下,他對女性表現出的關注,讓很多女性獲得心理上的、尊嚴上、甚至自我價值上的滿足。她迎娶銀行家的女兒、勾搭有一定知名度的女作家,把議員的妻子變成情人....但這些有權威有地位有财富的女性,對他來說,也不過是一塊又一塊的墊腳石。

...

另一方面,他的性欲實質上也是男人的一種權力欲:尼諾連萊農家裡的老保姆也不放過,難道不是雇傭者對被雇傭者的權力壓制。

今天,我們該如何對待坦誠地對待性,如何決定自己身體的使用權?如何看待在單純的性以外,那些附加在性上的别的東西?

教育:跨越階層的重要方式

談到最後一個問題,其實這本小說對我來說,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再次提醒我,教育的重要性。

萊農是平庸的,但她不斷學習知識,并且始終對教育能幫她“脫離那不勒斯”這件事,深信不疑。

...

(小學老師鼓勵她升學,擺脫“庶民”身份)

很顯然她的路子非常成功——考上大學、出書、成為作家,接受出版社的采訪,不光實現了階層的跨越,還成功地提升了社會地位,終其一生,她都讓自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借助知識的力量,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遠。

...

莉拉的智慧是尖銳的、天才式的,甚至超越了時代的局限。在前期,盡管她反抗貧窮的家庭、能設計獨一無二的鞋子、能代表工人與工廠的工會談判,争取工人的權益.... 但那不勒斯的人懼怕她,厭惡她,更嫉妒她,因為她讓人們看到了自己平庸與懦弱。

因為相比萊農的“獨善其身”,她有更遠大的理想,這種理想是無私的——她想改變城區。盡管小學畢業後,莉拉再未上過學,但她卻能自學希臘語,自學代碼,開辦了自己的計算機公司,接濟了街區的人們,甚至幫她的朋友、兄弟、前夫都謀了一份工作。

...

我們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哪街區、還是農村,接受過大量教育,有一定學識的人,總能比普通人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地位”。

小說裡哪怕是整個城區的人都痛恨的“黑社會”——索拉拉家族,他們壓榨過許多人,但自始至終也沒有為難過“一直在上學且成績優秀”的萊農,無論是中學時期的好學生萊農,還是中老年時期的作家萊農。

同樣的,在中國,你不得不承認,人們對接受過高等教育、高學曆的人總會高看一眼,産生一種不太清楚的“尊重”和“敬畏”。

也許人們敬畏的不是學曆,也并不是敬畏一個接受過教育的人,而是敬畏知識本身。

從故事回到現實,無論在哪個年代,我也依然堅定地相信,女性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生活的洪流中不迷失,一定不能放棄受教育的機會,更要想方設法接受教育。如果錯失了受教育的機會,也不能放棄終生學習的能力和信念。因為,知識确實能夠改變命運,讓人對生活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面對苦難時,你所掌握的知識,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給予你回報。

(配圖來源于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