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看《爸媽不在家》已經将近一個月了,總想寫下點什麼,卻一直都遲遲無從下手。
家庭電影是我喜歡的一類,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台灣的李安,都是耳熟能詳的極好的電影導演。而新加坡能排得上号的,陳哲藝該妥妥地算是一個。
《爸媽不在家》是陳哲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這位1984年出生的電影導演憑着自己的處女作,在戛納電影節上扛回了金攝影機獎,更在華語本土的台北金馬獎上大放異彩,斬獲四項大獎和兩項提名。

用細膩的手法完成一部投射童年記憶的故事作品,絲毫沒有新手導演的生澀,《爸媽不在家》的殊榮是實至名歸的。
“他的起步很高,未來可能面臨挑戰。”或許陳哲藝對華人家庭關系的細緻刻畫很合李安的口味,他的才華得到了李安極高的贊譽,他也被人稱為“李安式表達”的延續。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講述的新加坡一個普通中産家庭的生活日常。丈夫阿德是玻璃廠銷售,妻子惠玲是物流公司文員,他們有個十分調皮搗蛋的兒子家樂,标準的學校老師的厭惡對象,影片一開始便先聲奪人地謊稱老師體罰自己。
朝九晚六常常加班的雙職工父母,孩子的照顧是個最大的難題,這似乎是亞洲家庭的通情。在新加坡,菲律賓女傭是極大的需求所在。

兩年前我去了新加坡,這個多族文化交融于一地的國家,給我帶來了極其不好的體驗。不在于多族文化的碰撞,而在于本地居民對中國遊客表現出的排斥。無論是印度人、菲律賓人,還是操着英語或粵語的華人,外裡透出的都是從頭至尾的不友好。
電影裡的家庭和社會,十分真實地展現着多民族文化和語言在這個熔爐中的交織。聽不懂的菲律賓語,夾雜着英語的中文,不像續作《熱帶雨》中強烈感受到的是中華文化在這個國度華人群體的沒落,《爸媽不在家》更聚焦于家庭主題下父母缺位和菲傭補位間的情感沖突。

作為全知視角下的觀衆,我們是親眼看着家樂感情的天平是怎樣一步步地傾向菲傭泰莉的。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家樂對泰莉的依賴之情日益加深,也能夠感受到母親慧玲對這樣無法控制局面内心的嫉妒和無可奈何。
即便她能夠動用主人的威嚴對菲傭大呼小叫,但依然拉不回兒子在泰莉身上不斷添加的感情砝碼,陪伴時間的長短是感情深淺的決定因素,她深知此理卻身不由己。

因為害怕失業而通過加班來守住脆弱不堪的工作,時間的犧牲并不會就能帶來好的結果,而永遠失去的是孩子迅速成長的寶貴的陪伴。
新加坡的這個中産家庭,是衆多傳統華人家庭的縮影,即便是外出打工的菲傭泰莉,又何嘗不是為了生活離開了蹒跚學步的孩子而來照顧他人的家庭。
失去與獲得,犧牲與守護,這看似一部父母子女的溝通教育主題下,深藏着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泰莉的離去,伴随着慧玲女兒的降生,影片的結局似乎又是充滿陽光的。也許缺位的父母會再次回歸這個家庭,縱然經濟形勢并不見好轉,但在沒有菲傭照顧的家庭下,阿德和慧玲也許都會賦予更多的時間在兒女的陪護上。
生活的日常也許就如這故事一樣,家裡的女傭來了又走,媽媽生了小孩,爸爸沒了工作,孩子留在了學校卻要被體罰。在這一場場失而複得和得而又失的經曆下,沒有好或者是壞,畢竟得和失,本就是這世間哲理的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