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隊》是一部獻給所有理想主義者的好電影。它是一部刑偵懸疑片,但懸疑卻并非來自刑偵,而是來自每一個理想主義心靈中的永恒掙紮和拷問:驅動我的是偏狹自私的“我執”,還是普度衆生的“正義”?我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放棄,還是不放棄?

三大隊的五個人當初犯了大錯,在追籍入室盜竊強奸殺人犯時,抓捕了王大勇,王二勇潛逃。在師傅因抓捕去世在内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五個原本的英雄因為“上手段”導緻王大勇死亡,五人從英雄變成了囚徒,隊長程兵坐了七年牢。

從牢裡出來後,三大隊的五個人,能放棄一切生活去追捕逃犯,其實同時有兩個内驅力在起作用。一個内驅力是抓住罪犯以慰藉受害者,保護更多人,伸張正義;另一個内驅力,則是為自己的過錯贖罪,重新找回身為刑警的光榮。

在一系列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第二個内驅力得到了滿足。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雖然在面對窮兇極惡的殺人犯時犯了錯,但内心仍然是正直、善良、勇敢的警察。于是真正的矛盾反而浮出了水面——這一切的努力,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一種“我執”嗎?

這才是理想主義類型電影的真正主題。

王二勇心思慎密、善于反偵察,他沒有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三大隊好不容易找到了王二勇的線索,卻發現他已經逃亡到了别的城市。三大隊一邊追捕王二勇,一遍見義勇為做了各種好事,制服流氓,抓捕人販子,解救人質……可是随着家庭、親情、愛情的問題發酵,三名戰友依次離隊了。他們離隊時,滿懷歉意與内疚,就像犯了大罪一樣,羞愧之情更甚于當年站在審判席上。可是他們真的有錯嗎?

如果說抓捕王二勇是為了證明自己,他們一次次見義勇為已經證明自己。如果說抓捕王二勇是為了幫助他人和伸張正義——那現在抛棄自己的親人、愛人,讓他們為自己的執着而煎熬、受苦,這樣做對得起親人嗎?讓親人為自己的理想無限付出,是正義嗎?

這就是我開頭說的,貫穿所有理想主義者一生的靈魂拷問。

...

三大隊裡信佛的蔡彬,猶豫最久、最晚加入隊伍;可他卻是陪着程兵走到最後的那一個。他對這段旅程的内在危機看得最透徹,所以也堅持得最久。當兩人發現,王二勇又一次在他們發現之前轉移走了,坐在池塘邊商量起了下一步。

蔡彬拿出了自己的檢查報告,原來他的胃病,已經發展成了胃癌。好強的蔡彬向程兵發起了挑戰,兩個人衣服都不脫就跳入池水,比起了遊泳。而浸透了全身的冰冷塘水,恰如殘酷的現實一般,吸盡了全身的力量。遊到一半就體力不支的蔡彬,顯然也沒辦法陪着程兵熬到對岸。

蔡彬對着遠去的程兵大聲喊道,你有沒有想過王二勇一直運氣那麼好,是不是上天要給他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你能不能也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

程兵雖然隻揮了揮手,默不作答,但這句話在他心裡紮了根。盡管一個人再堅持追蹤了幾年,他靠着底層的打工苟延殘喘着,已經是滿頭白發、形容枯槁。他的堅持究竟是一種孤注一擲、癡迷不悟的“我執”;還是“伸張正義”呢?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越來越深的力不從心,憑他一人找到王二勇的機會越來越渺茫,“伸張正義”四個字已經不再具備現實的可能性了。程兵也堅持不下去了。

程兵回到家鄉,勸說自己放棄。他的師娘、戰友也在勸說他放棄。而他多年難見一面的女兒,也放下了童年失去父愛的幽怨,用期待的眼神想要程兵留下來。女兒加了他的微信,給程兵發來了十幾年前的那一張的全家福,微信的名字赫然是“小雨”,也就是十幾年前追捕兇犯那個晚上,在電台裡為自己三天不見的警察父親,點下“少年壯志不言愁”的那個小雨。

電影演到這裡還沒有結束,逃犯王二勇雖然像幽靈一樣,一次都沒有出場過,但似乎三大隊裡所有的人都走到了理想的終點。王二勇沒有出場過,這就對了,因為三大隊追尋的并不是拉磨蠢驢面前的那根胡蘿蔔,而是對得起自己良知的那份“安心”和“不後悔”。

此刻,對于從來沒有被劇透過的觀衆而言,最大的懸疑在于電影的結局是什麼。什麼樣的結局才能配得上電影的理想主義氣質呢?

如果是周星馳電影,會用荒誕的轉折,配上一個童話式的結局,去掩蓋現實世界的極端殘酷。

如果是《雄獅少年》,則盡管赢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但又好像改變了什麼。

如果是《鋼的琴》,則是最終被鑄造成型的鋼琴,在女兒指下彈出了動聽的音符,但氣氛壓抑,與其說是新生者的歡慶,不如說是逝去者的挽歌。

最戲劇化的結局也許是姜文的《尋槍》那樣,被失槍所有的子彈打穿身體,主角的生命随着鮮血流逝、卻在哈哈大笑,他所有的自責都在奮不顧身中得到了救贖。

而《三隊長》的結局,居然是最 “俗套”的。程兵在放棄前的一刻終于發現了盲點,從曾經的線索中找到了真兇,再次抛下一切奔赴貴州。這一次他發現的就是真兇王二勇,而他以送水工的身份故意尋釁和王二勇鬥毆,讓王二勇在警局驗血時匹配出了真實身份,最終被緝拿歸案。

這本該是一部優秀的懸疑電影,最差勁的一種結局設計;可這偏偏是電影背後故事的真實結局!現實世界裡出獄的程兵獨自追尋王二勇多年,終于找到了王二勇,和這個關押了自己精神十多年的牢籠,酣暢淋漓地打了一場架,最終讓王二勇被捕。

程兵不計功名,離開派出所之前隻留下一句話:“921答案嫌疑人, 歸案!”

...

如果是電影的橋段,這就是最差勁的設計;可真相卻來源于事實,這反而是大快人心的奇迹!是最有想象力的文藝作品,都不敢下筆的奇迹!

那麼為什麼,程兵直到最後下決心放棄的時刻,仍然因為一絲渺茫的蛛絲馬迹,就再次抛下家人去探案呢?這個道理,同是劉歡演唱,呼應《少年壯志不言愁》的片尾曲《人間道》裡講得很清楚:

兄弟我心頭有件事,不見孟婆不得過:好人都未必有好報,那壞人憑啥享安樂?

真相就是,電影裡程兵十幾年的執着,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成全自己,而是為了:

我要出了門的人再晚也歸家
我要天上落的雨又回到天上
我要吃這一口飯守這一野荒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都在青天下

這不是小乘佛法裡的“破除我執”,而是大乘佛法裡的“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無論結局是成是敗,堅持到底,才是理想主義者的涅槃與歸宿。這也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小到一名人民警察,大到一位革命者,共同捍衛了我們文明幾度不絕如縷的傳承。

...

文章最後,我想再說回《三大隊》這部電影的創作邏輯。它雖然本于事實,但不是像《解救吾先生》一類圍繞真實事件展開,強調寫實感;而是遵循理想主義主題的邏輯,強調情感與抉擇。

創作者最具創意的生花妙筆,恰恰是對事實的改變。現實中追兇的是程兵一人,而電影卻把他的故事拆分到了另外四個人身上。做保安、開出租、管網吧其實都是程兵有過的經曆。

為什麼要把一個角色拆成五個角色呢?

因為隻有這樣做,才能讓另外四個戰友因為理想的缥缈,和現實的羁絆,而選擇放棄。這四個戰友每一個人的放棄都是那麼合理,讓觀衆充分共情,觀衆才能意識到這其實都是程兵本人可以有的、無可指摘的選擇。

可現實世界裡,合五人為一的程兵,也最終沒有一次選擇過放棄,才成就了這個奇迹。導演編劇充分認識了這一點,用精妙的藝術表達手法,也将它傳遞給了觀衆。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從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