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字總結:不如直接放官攝
首先要批評運鏡,東演請的什麼攝影啊,五毛運鏡把氛圍感全毀了,尤其是群舞,想看個動作看不全,鏡頭四處亂飛,一會兒切臉一會兒切單舞一會兒切景色。剪輯也是稀碎,很不動腦子地把不同場景的舞蹈動作串起來,然而不清楚這種串連有什麼必要。水舞台看着高級,實際上倒影顯得眼花缭亂,視覺上那種整齊劃一的節奏感和中國山水留白的淡雅感一下全被沖散了。三個A卡都救不起來,白瞎一隊群舞,青綠和入畫隻起到一個背景闆的作用!!!
還有就是立意方面,雖然舞劇已經有交作業的趨勢,但韓真周莉亞還是非常克制地以呈現希孟作畫的過程為主,織絹、尋石一方面是調度舞台節奏的松緊和情緒的起伏,一方面是配合千裡江山圖誕生的過程表達“共繪”的主題。但電影版選擇一種很讨巧很不費腦子很無敵正确--但是難看--的方式進行了改編,勞動人民都一臉苦相,人家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非要被異化成嚴肅的犧牲精神,們東亞人什麼時候能不沉迷于自我感動。形成鮮明對照和諷刺的是電影還非要呈現宋代四雅,哎喲喂那個雅緻,和勞動人民的凄慘形成鮮明對比,原來藝術的崇高部分隻有翰林院的老爺們配玩是吧。還加了個希孟雪天獻畫,不明白想要表達什麼,心疼一下我們翰子,為了拍這條毫無意義的情節抖成篩糠了都。大膽猜測本片主題是歌頌無産階級藝術。
文案文不文白不白,處于初中非主流水平。全場各種屏攝還有開閃光燈的,看完入畫就跑了,坐不住一點。當時在保利看青綠,看希孟一點點往景深裡面走,群舞一步一頓迤逦而來的時候滿臉眼淚,在電影院卻如坐針氈。劇和電影完全是兩種藝術,狗東演更是徹徹底底沒有把握兩種形式之間轉換的精髓。就當花了40來看我們翰子盛世美顔,當得上少年心氣四字,想不出除了他誰還能演希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