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家康》對三河一向一揆的描寫很有趣,起始過程結局的九成都和真實歷史完全不同——古澤良太試圖用(現代式的)民眾視點去影響、重塑作為領主的家康,但又不能過分越界違背歷史將家康激化成絕對的愛民之人,腳本為民眾視點與統治者視點找到了下述平衡法。

早在第8回家康被民眾逼至生死絕境時回憶起今川義元勸其愛民之告誡而自省落淚,就已交代他心生後悔,但之後後悔的深化很快就被對家臣的懷疑覆蓋過去,而直到第9回解決與家臣的互信關係後,仍未見家康對民眾的態度有任何反省,就連議和也是滿心小算盤。

要等到家康與本多正信一場推心置腹的對談,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家康雖早已心生後悔,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仍然要將戰爭繼續下去;而假裝議和也並非他的點子,他不過借坡下驢,來柔化自己對叛眾的處理。為了重整三河國這個最大目標,就算他知道錯的完完全全是自己,他都必須將這份過錯掩蓋掉,而對正信與佛寺作出處置(維護自身權威,警示他人莫再反叛),然後決心從下一刻開始全心全意守護自己的家臣與民眾。

這種明知自己錯了卻還要粉飾自己,並且處置無錯之人隻為維護自身統治,然後誇口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自己從現在開始就會改變的心態……如果拿來審視今日之建制的話,確實可以看到很多荒唐可笑的醜惡嘴臉,極度可疑的宏大敘事。但如果將它放置在一部以戰國時代的領主為主人公的大河劇中,就再妥帖不過,成就出一種現代視點與歷史現場的磨合,很符合想像中統治者帶有極度思想/時代侷限去關照民眾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