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獵金遊戲》的觀感還挺奇妙的,投行是一個離大部分人都很遠的職業,但炒股又跟很多人息息相關。普羅大衆一邊為了生計奔波,一邊又寄希望于股市的一夜暴富,這種巨大的心裡落差,成為滋養資本噬口的溫床。所以觀影時,既是看台上的觀衆,但看到“韭人”被割的段落時,又會想起這些年自己多次被“套牢”的經曆。
中國尊、新葡京大樓,片頭閃過各大城市商業中心地标的空鏡,就已經給片子定了性。邱禮濤導演這次離開自己槍戰動作戲的舒适區,轉戰運籌帷幄的商戰,搭起一座金融圈的修羅場。修羅場裡不僅有困獸之鬥,還将現在很多人投資的精神狀态悉數抖落,撕開行業的遮羞布。
初入社會的金融系畢業生高寒(歐豪),初期還是個青澀氣與抱負并存的理想主義男大。就業市場上卻最不缺這樣的人,更何況是他想去工作的投行,已經到了幾百:1的錄取率。學校讓本來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站在一起,而社會将他們打回原形。學曆隻不過是入場券,人脈、走動關系才是背後的門道。幸好,在富二代好友楚峰(劉以豪)父親的“開後門”幫助下,高寒得以進入藍石,他夢寐以求的公司。

但“起點高”就是好事嗎?再往下看,就會發現事情并不簡單。普通家庭出身的他,依舊是公司裡不起眼的那一個,難以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被女副總李海倫(黃奕)派往“對家”張托德(劉德華)那裡做實習生,也是希望他能暗中使絆。高寒在張托德的帶領下,項目做得越來越順、越來越好。但這反而讓他暗中踏入早已設好的資本運作陷阱。
原來,李海倫最初放高寒進公司,就是為了日後帶領外資侵吞楚峰父親的新能源公司時,留個能攥在手裡的籌碼。當然,随着高寒在物欲洗禮下、堕入金錢的深淵後,他的價值也不再隻是籌碼而已。他選擇變成自己曾經最讨厭的走狗、背叛張托德,此時一塊塊“多米諾骨牌”也随之倒下……

人在特定環境下,是很容易變形的。誰能保證自己手握資本的操控權時,還能保持那份赤誠的理想主義呢?邱禮濤沒有把高寒的黑化,簡單歸咎于貪婪。電影用大量細節,展現了他的經曆與轉變。外人眼裡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但從他的主觀視角打開,走的每一步都是拼了命才換來的。
這何嘗不是一種極端真實的“上班困境”?我們普通人在尋常公司上班,是加班時長的問題和強度過大;而他則是上班上進了資本的賭場,努力十年不如操縱股價一天,想買房、升職、被認可、有尊嚴——那你就要抛棄所謂的善良乃至道德底線。
初入職場時,大家都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和理想,但在現實的規則和不公面前,又會一點點認清:職場分食物鍊層級,靠潔身自好根本混不下去,最終一步步淪為資本的棋子。

反觀劉德華的角色估值大師張拖德,像是個看透浮世、歸于理想的“掃地僧”,但所謂行業“道德标杆”的背後,何嘗不是牽扯人命,他的正氣淩然,也正是因為曾經背負業障,是用女友父親的離開換得的。名利場裡,沒有一個人能幹淨無瑕到全身而退。
更嚴重的是那些不知内幕的普通人,他們将金錢投入股市,被操控、被算計、甚至被逼到絕路跳樓。做保潔的何叔、外賣小哥、公司的普通打工人,從旁觀“韭人”的視角打開這個故事,會更看到其中的殘酷性。
你多年積攢的血汗錢,在上位者看來,不過是一句話就能翻雲覆雨、割走的散戶投資,是輕描淡寫就能蒸發掉的東西。
電影進入到後半段,顯然不滿足于隻是一部講打工人上班、職場博弈的金融犯罪片了,它更大的現實意義,在于給觀衆揭示出一種心理的“後怕感”、炒股的社會真相。
終于有電影,讓“韭人”們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割的了。這也是它真正的大衆話題性所在——炒股真的能入股就賺嗎?看到别人賺,自己就能賺嗎?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怎麼玩得過資本?

多數人抱着股市能“一夜暴富”的幻想入場,卻在貪婪與恐懼中反複掙紮——貪婪讓人追漲、恐懼讓人殺跌。股價上漲時,散戶總想着還能漲更多,結果高位接盤。下跌時又擔心虧太多,慌忙割肉。這種心态就像賭徒押注,赢了想翻倍、輸了想回本,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情緒驅動的恐慌性抛售,最終讓人陷入惡性循環。
随便說幾個數字:2024全市場的股票中,88%的個股是負收益,其中18%的個股跌幅超過40%,主動偏股基金的虧損比例達80%以上。股市是人性最真實的放大鏡,做錯一次選擇,可能就是損失上萬、甚至數十萬的錢财。而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出錯的選擇,走到滿盤皆輸的地步。在資本眼裡,一切都是可以被量化的籌碼。
中環的霓虹依然在湧動,K線圖也依然在沉沉浮浮。大部分普通人的“容錯率”其實很低,每次選擇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人生分水嶺”。無論是被金錢吞噬、逐步喪失良知的高寒,還是曾付出代價、決心對市場與股民負責的張拖德,又或是整個局外沿那些被割的散戶,每個人皆如此。不經意間接着往下走,就是萬丈深淵。
在這個股市動蕩的時期,這部片還挺恰逢其時的,特别是“多一人觀影、少一人被割”這句話,确實切中了當下的股民百态。有人一夜暴富的夢碎、有人多年積蓄化為烏有,大家都在承受不同的壓力,希望能少一點血本無歸的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