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和布蘭登就像是魯伯特心裡兩個“相對極端”的人格,一個是基于自己所相信理論的“積極”方,另一個則是隐藏在“理論”之下的“消極”方。這也就為這場謀殺建立起了鮮明的道德困境,三人也建構起一個穩定的封閉空間使得電影脈絡更加明晰。

...
...

與此同時,菲利普和布蘭登所代表的“人格特點”其實也存在于我們每個人之中,我想可以稱之為激進認可自己的“自大”以及脫離于傳統觀念保護後的“怯懦”。

作為觀衆,我們處于一個客觀的“第三人稱視角”,并且先魯伯特一步知道真相,菲利普由于膽怯所造成的“暴露”就會喚醒我們内心掙紮的恐慌感,進而更好地代入其中。而我們也容易相信若是換作自己也會像布蘭登一樣淡定自若完美完成任務,但其實在他者接近真相時同樣會感到驚慌,出現纰漏。

...
...

影片并沒有使用單一的“結果”作為結尾,而是以真正的“自我”終于清楚自己内心“複雜情緒”的真實面目作結。

...

那三聲槍響也像是将“本我”以及本我中蘊藏着的“激進”“怯懦”打死,褪去固有的皮囊重獲思想的新生。

——————————————————

兩個覺得有意思的元素:

魯伯特在連續向菲利普提問時所使用的節拍器:

...
快速節拍與舒緩曲調的不一緻所營造出來的“慌張”

真相揭露後窗外字牌燈光的閃爍:

...

一方面代表真相的終于大白,另一方面也像是魯伯特終于警醒到自己曾堅持的觀點存在着如此“荒謬”的危險趨勢。

唯一感到遺憾且期待看到的點:

布蘭登的殺人動機已經很有支撐了,但是對菲利普的描繪好像還是有些薄弱(也可能正是映照着他怯懦的“人格特點”吧),總之還是一直有期待會有那麼一兩句交代為什麼菲利普要參與布蘭登欲施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