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始于美麗的塞納河畔,随後電影的字幕展示了電影的背景,來自達荷美王國的曆史文物将被歸還給現在的貝甯,随後電影以一段文物的自述給26号文物一個像觀衆自述的機會。回到貝甯的文物被當地人夾道歡迎。


電影的前期主要講述了文物回歸的過程,從文物拆卸開始,到貝甯為止,都使用了大量的主觀視角,展示這件文物久歸故土後的一絲迷茫和對家鄉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電影對幾個展品都做出了介紹,針對它們的制成,它們的曆史和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都做出了詳細的描述。


電影的中期開始聚焦于當地的民衆對于這些文物的感受,電影也提及了各方的觀點,如他們大量的文物被海外所掠奪,有一部分人對于這些文物并沒有明确的感受,因為這種曆史文化對他當下生活影響甚微,有些人也訴說了這種行為更像是一種政治行為以及如何去保護他們的文化等種種觀點。


電影展示了貝甯當下的人們所面臨的困境,從語言到文化無處不被歐美的文化所影響,這導緻了他們的本土文化和原始的語言被一定程度上遺棄。電影中的文物的回國不僅僅隻代表這一個物件回歸祖國,更代表的是他們對于文化的根源性的追溯和對于自身曆史傳承的探讨。這是一場針對貝甯人的"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的哲學問題的辯論,電影希望抛出這樣的問題,以激發貝甯人們找回自身的文化特性和自身文化根源性的思考。


當然電影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沒有明顯的故事性,電影的角度除了文物本身以外都是純客觀的視角,這研究了本部電影不那麼電影,反而有些像是一部紀錄片,電影又詳細的記錄了搬運的細節和搬運後社會和普通人對于這件事的探讨,又使得本片更"紀錄片"化。觀衆可能在其中的觀感更像是一部科普性質的教育片,而難以帶動情緒融入電影中。
作為一部了解貝甯文化曆史的作品,本片值得肯定,在話題深度上也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但不夠精巧也是本作面臨的問題。

個人評分:6.57分,有特色有想法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