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看完後不能說沒有任何感動或憐憫,但總的來說,隻留下了一種揮之不去的荒誕感:清太明明有很多條可以活下去的路,為什麼他偏要選最糟糕的一種,與世隔絕,獨自謀生,最後因為自己缺少生存知識把妹妹養死,自己也精神崩潰,走向末路?清太那麼關心妹妹,按說他應該是一個家庭感情很好的人,那為什麼影片一開始空襲時會幹脆地抛下母親,自己逃生,因此造成這樣的結局?清太為什麼會如此固執,每次和姨媽發生矛盾時都把關系徹底搞僵,一點情面都不留,最後不得不離開?他為什麼就是不肯出去工作,甯願去四處偷竊,進了派出所也不反思?

清太的确是一個堅韌的孩子,可是他并不真正關心外部世界,把自己封閉在小世界中,固執己見。在這樣的一個注定毀滅的小世界中,溫暖與童真隻顯得荒謬沉重。清太很無知,雖然他從小接受不正确的教育,這并不完全是他的錯,然而人14歲了,也該有一點反思精神。節子更無知,因此他們兩人都死了。無知是一種罪嗎?以結果論,大概是的。

...

知乎上有人說,理解這部片子的關鍵是注意到導演是高畑勳而非宮崎駿。觀衆們大可直接把自己代入宮崎駿的主角去經曆片中發生的事情,但高畑勳不是,他希望觀衆是一個旁觀者,冷靜地審視主角身上的愚蠢和可愛之處。

我想這的确是一部反戰電影,即使它和許多中國觀衆所期望的反戰不一樣。它講的是軍國主義對整個社會和人們的心靈造成的後果。社會經濟秩序崩潰,天天被空襲,城市被燒毀,許多人被炸死,剩下的人也流離失所,惶惶不可終日。這是顯然的。這就是輸了的結果,而靠侵略戰争支撐社會的國家遲早會輸掉。

...

其次,軍國主義毒害年輕人的心靈,把一種固執的信念灌輸給他們,好處是讓他們無腦支持國家,壞處是抱着這種不符合現實的信念難以生存,當然其中也有清太本人的性格因素在内。如果他在姨媽家主動做家務,出門打工,而非整天遊手好閑,估計也不會這麼快就被逼走。他銀行裡還有七千塊錢,如果早日認識到敗局已定,把這些錢取出來用,那至少不會餓死,或者也可以在姨媽家繼續付錢居住下去。可是清太隻是一邊玩耍一邊盼望父親歸來,從未想象過失敗和父親陣亡的可能性。

...

這些事對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來說可能還是要求太高了。但最終的後果也隻有他們兩個人自己承擔,而且,說到底,這種悲劇難道不就是軍國主義造成的嗎?!所以說它是一部“另一個角度”的反戰電影。中國人期望的那種是日本人深刻體會到中國人的痛苦并真誠悔罪;而這部電影講的是戰争對日本人自己造成的後果,戰争把整個國家鬧成這個鬼樣子,你們可别再幹這種傻事了。

從日本人的角度看,這種切入點可能還更有價值,因為在現實中隻有少量高尚之人才會進行前一種反思,且很難以此影響其他人;而後一種講的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人嘛,總是對自己關心更多一點。讓清太和節子這種人去認識“中國人的痛苦”簡直是天方夜譚,哦不對,他們連自身痛苦的原因和後果都搞不清楚。沒救了,别管他們了。而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人更不會去反思,他們覺得那是自己父輩的事了。

...

這種看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哦,雖然可能會挨罵)指望日本全國真誠悔罪,把南京大屠殺的細節寫進義務教育課本裡這事很不現實。因為一個國家裡的人需要相信自己做過的事大體是正确的,這樣才能活得下去。就算真的寫了,人們也會去合理化并漠視這件事,隻關心自己當下的狀況,這就是人性。比如說,公平地說,中原人是否應該為當年滅族準噶爾人而悔罪?如果理由是“過了好多年了”,那再過好多年,我們會不會也這樣看待抗日戰争呢?當然,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理由,這裡就先不讨論了,因為我的主要論點是,高畑勳這樣的電影在反戰上才是真正有實用價值的。但是很多中國人因為民族情緒未能看清這一點,甚至他們根本就沒看懂電影。

準噶爾被乾隆滅族,後裔都去哪兒啦?如今他們的人口還真不少……_蒙古

但是,危險的是,中國人已經自認正确很久了。我甚至能從當今的中國網絡輿論中看到不少清太和節子的影子,他們過不好自己的生活,卻盲目信仰着一些什麼東西。

後來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電影的背景和我之前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樣。

小說的内容靈感取材于野坂昭如在中學期間遇到神戶大空襲時,為了避難所經曆的一連串事迹。當時為别人門戶下養子的野坂昭如,帶着與他同樣為别人認養、沒有血緣關系、年齡約一歲多的幹妹妹一路逃難疏散。而野坂昭如事後坦白表示著,年少的他本身未能像在他筆下《螢火蟲之墓》小說裡的清太竭盡一切所能地照料妹妹,反而也曾經因受不了幹妹妹的哭鬧而拍打她的頭。事後疏散到福井縣的妹妹因營養不足而逝世,當時妹妹瘦弱死去的模樣,則深深烙在野坂昭如的心中。而《螢火蟲之墓》小說便是有帶着懊悔的心情所創作出的故事。
一方面,《螢火蟲之墓》的确有反戰的意圖,而且有直面曆史的态度,相對于《宇宙戰艦大和号》《高達》這些試圖構造一個“虛拟曆史”的作品來說,《螢火蟲之墓》回到了充滿創傷的“真實”曆史中。 《宇宙戰艦大和号》将日本的戰敗的象征大和戰艦,重新塑造為拯救人類的符号。這是否定戰敗的代表性作品,可能也是最直球的作品,當然,這類作品不計其數。而《螢火蟲之墓》則否定了這種“對于戰敗的否定”。将動畫中的戰争從光輝的“宇宙”重新拉到了“現實”裡來,而且是戰時的貧困的赤裸“現實”。 高畑勲本人在他自己的書裡表明,日本的動畫總是描寫少年少女英勇地面對困難,而他個人雖然不否定這種描寫的重要性。但他覺得,在描寫勇氣之前,更重要的是,人們怎麼聯系在一起?因此他将少年抛入了一個極其困苦的環境之中,光活下去就要費好大的勁。戰争絕對不是什麼快樂的東西,在戰争中活躍這種幻想之所以毫無意義,就是因為戰争本身會抹去意義。誠如本雅明所說,對付政治審美化,必須将審美政治化。這也是高畑勲對抗試圖将戰争、戰争中的武器審美化的日本動畫的方法。
顯然,在衆多觀衆眼中,《螢》最大的争議點在于對戰争的立場表達。但有意思的是,導演在衆多場合都表示:“這部作品并不是為了傳達反戰的信息而制作的”。(東京自治問題研究所發行的《東京/vol6》)同時,作品的大綱中,也有如下内容(全部内容見文章最後): 如今,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以及鄰裡之間的團結變得越來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被社會約束下的不同階層保護着。我們把相互間的不幹擾作為相互關系的底線。并出于好玩的但無關緊要的考慮對他人表示親切。并不需要一場戰争,隻要有一場天災發生并摧毀社會的約束,失去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及合作的想法,那麼人們在與他人的自然關系中将不可避免的顯露其貪婪的本性。這使我認為我可以站在任意一邊,即使一方嘗試逃離人類圈去和他的妹妹單獨住在一起。有多少男孩,或是人類,可以持續地守護自己的妹妹和清太一樣長久”?

《螢火蟲之墓》不是一部好懂的電影,所以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分析,大家可以找來看一下。這個知乎回答下就有很多不錯的答案。說實話現在知乎比豆瓣影評好用多了……

參考:

www.zhihu.com

www.zhihu.com

關于為什麼哥哥不去找工作

不感動。。火大。。

(懶得去截圖,所以圖都是從知乎回答裡複制的,感謝各位知乎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