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号,《幽靈公主》 登陸國内院線。
《幽靈公主》實在是一份絕佳的文化樣本: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日本本土創作中的那些共情與共性。幽靈公主中的「怨靈與邪魔」、「自然神與泛靈」、「異世界的入口」等等概念,都是非常好的切入口,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日本故事中人們與大自然如何共處、現實與異界的界限又是何等模糊,這都是一些很有趣的母題。

借此契機,我和 deepseek 展開了一些有趣的文化交流,所以我想将其記錄下來。
注意:以下部分内容涉及 AI,僅作為概念導覽。1 邪魔化
在《幽靈公主》的影片開頭,野豬橫沖直撞像是被邪物附身一般,大家都将其稱為,如果是第一次接觸日本文化中這個概念的觀衆應該會覺得有點困惑,因為影片中并沒有對此作過多的解釋,仿佛它是一個人盡皆知的設定,實際上,在日本的文化中這确實是一個常見意象。
我上一次看到類似的意象,是在貴志佑介的小說《來自新世界》中,在這本書中有兩個設定:「惡鬼」和「業魔」。造成變成業魔的原因是潛意識無法控制導緻的咒力外洩,而攻擊抑制和愧死機構的同時失效則會導緻新人類變成「惡鬼」(詳細的設定和細節可以去看《來自新世界》原著,神作!非常推薦);而不論是何種結果,它們都是由于或外力或内心的力量同此環境此生物不再協調而導緻走火入魔。
日本自古認為強烈的負面情緒(尤其是含恨而死)會使生靈轉化為「祟り神」(作祟之神),需通過祭祀安撫。看到這裡,是不是會瞬間想起清水崇著名的恐怖片《咒怨》?—— 咒怨中的女人伽椰子、小孩大雄以及那隻黑貓,都是在男人的虐殺下含怨而死的,所以他們死後化為了「咒怨」,對每一個進入房子裡的人作祟;也正如《幽靈公主》中野豬神乙事主的邪魔化,這也正是對工業文明傷害自然的「怨念」的具象化。

這是日本神道教的「怨靈(おんりょう)信仰」,其實佛教也是一樣,在佛教傳入後,「生靈執念成魔」的叙事與日本本土怨靈信仰相結合,形成了「怨霊→物の怪」的轉化路徑,這些概念在《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等經典中都有相關的文學性描寫。
《幽靈公主》的日文名是「もののけ姫」,「もののけ」最貼切原意的其實是「怨靈」,但是翻譯翻出「幽」這個字也是很絕妙的,我這裡先按下不表,但是有些翻譯将其譯為「魔法公主」那就完全丢失原有的文化語境了。
最後,這種「受傷生靈黑化」的意象,本質也是日本對「現代化創傷」的隐喻性表達 —— 從明治時期的工業污染到核爆後的輻射恐懼,比如《哥斯拉》的誕生:從科技傷害自然到引發怨念反噬的叙事在不斷重複。

「環保」是宮崎駿動漫中常見的議題,比如《天空之城》中失落的飛土、又比如《幽靈公主》中如此直白的人與自然議題的展現。事實上「自然」相關的母題廣泛存在于日本的各大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之中。同時,《幽靈公主》中的樹靈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猙獰恐怖卻古靈精怪;在 23 年底我親身探訪京都的神社的時候,也感受到了很多日本本土對于神明與泛靈的信仰與敬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迷人的文化話題。

我覺得日本對于泛靈的形象構建是很有特色的:它們往往難以捉摸,甚至有些恐怖,但是它們卻又不會以殘暴兇惡的方式對待人類;在《幽靈公主》中的自然之神,它的形象是一隻表情捉摸不透的麋鹿,卻又在瞬間吸收了乙事主的性命,在被射殺後變得如此猙獰可怕,但其實它不過是想要找回自己的頭顱。日本泛靈的形象和中國的神明形象的區别其實較大,導緻我在認知上産生了一種陌生感 —— 甚至恐懼感,大概也正是這種不在場距離感以及文化異質感,才讓那麼多日本恐怖片在我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吧。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修驗道認為「深山是他界面(異界)的入口」這個看法,其實這也是日本表達中經常出現的意象。
在我的印象中,我已經看到非常多的主流影視中顯性地出現這樣的意象:《千與千尋》中隧道的入口連通着湯屋的世界、《夢》中的隧道連接着生死的空間、《怪物》裡的管道後是兩個小孩的精神淨土等等,在《幽靈公主》中的體現便是男主被指路翻過田野森林抵達的大山 —— 而大山中便有着森林神。
這其實是日本文化中一個極其核心的空間隐喻 ——「異界入口」(異界への扉),這種意象絕非偶然的文學設定,而是深深植根于日本人對世界認知的底層邏輯。
如果去過日本旅遊,那肯定知道分布在日本大大小小的「鳥居」。在神道教中,神社的「鳥居」本質上是「現世」與「神域」的物理分界線。穿過鳥居即意味着進入「常世(とこよ)」(永恒之神域)。實際上,「異界」的入口不僅局限于「鳥居」,但是大多都是自然之物:
長期無人居住的空間會被認為積聚「人魂の殘留」(記憶的沉澱),成為「現世の隙間」(現實的隔斷):《咒怨》的兇宅,它并非單純鬧鬼,而是「時間停滞的異界泡」
水域(井、沼澤、海岸線)被視為「あの世の水面」(那個世界的水面):如《午夜兇鈴》的古井,貞子爬出的井實為「黃泉戸契(よみどに)」(冥間)的通道
日本民間信仰中,狹窄通道象征「母胎再生」:如黑澤明《夢》中戰死者列隊走出的隧道
核時代的「不可視異界」:放射性污染的無形性,完美契合傳統幽界「見えないが確実に存在する」(看不見但确實存在)的特質

從一部電影,得以窺見以往許多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共性,慢慢延伸挖掘下去,就能夠發現群體的生活與心理共性,也即他們的文化,這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剛好也看了河合隼雄的《民間傳說與日本人的心靈》一書,收獲良多;頓時感覺文化感知就像是在拼圖,當拼好一整塊後量變引起質變,你突然就能把很多邏輯和現象都給串聯起來,這時候收獲的快樂和價值感是很大的,希望接下來我也能更多地去探尋那些埋藏在不同作品中的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