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戳心窩子了,上一次在電影院這樣涕泗橫流還是《詩人》。我似乎格外中意異鄉人的故事,仿佛是在照鏡子。

倫敦中餐廳裡的春卷、遙不可及的BBC面試機會、白人朋友稱為“oriental”的項鍊、夜店裡無人問津的孤獨…這些我都懂。這是曉恩的異鄉。

獨守空房的寂寞、語言不通的痛苦、公公婆婆的冷落排擠、女兒的“倒戈”、丈夫的缺席…母親的孤獨更難被察覺。這是葵子的異鄉。

對于很多女兒來說,媽媽都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單面人。她的故事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她的死亡結束。曉恩很幸運有機會了解這消失的二十多年,第一次得知母親的真名叫做“平野葵子”,她也曾經年輕漂亮有無數人追求,常年的居無定所讓她渴望被愛護與重視,丈夫的離世和小女兒的出嫁讓她更加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愈遠的愈親,愈親的愈遠。” 女兒在母親最熟悉自己卻最陌生的村落裡,開始了解母親,理解母親,成為母親。母親在海邊終于娓娓道出與父親相遇的故事時,海波飄渺,煙雨茫茫,她緊緊抱住她,最遠的終于變成最親的。

本以為家庭之痛已經直達心扉,沒想到家國這一層傷得更深。滿洲、澳門、香港、别府,一場戰争讓所有的遷徙和變動成為常态,也讓時代背景下的兩國人民淪為沒有感情的政治工具。于是當兩個本應該成為敵人的人互生情愫之時,我心底裡竟然生出如此多複雜的情緒。

曉恩當了香港電視台的記者以後說,“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察這裡的人和事”。這是令人多羨慕的機會,還可以用新聞點醒甚至拯救身邊的人。長大後重歸故裡,用自己的方法重新丈量這片土地和生于斯長于斯的人,何其有幸。

“不要對中國失望啊!”卧病在床的爺爺說出這句話時,我爆淚。“看着他蒼老的肚子大概再也承受不起孫女的重量了。” 不僅是孫女的重量,對家國的厚望也輕易就可以壓垮了他。

(片頭看到蔡康永是策劃和制片經理有被震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