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既是能夠紀錄一個真實的故事,同時也可以紀錄一段成長的過程,在這段經歷過程中,可以看到捕捉人物的轉變,和他們的成長。張婉婷導演最新執導的作品,以六位於英華女校的學生,從學校準備重建,引申六位女生的成長和蛻變。《給十九歲的我》一段成長的片段,見證女生們的轉變,共度變遷。

《給十九歲的我》紀錄了六位於英華女校就讀的六位女生,包括阿佘、阿聆、馬燕茹、香港小姐、Madam、阿雀,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從2011年開始,她們準備迎接學校的重建,即將由半山遷到深水埗的臨時校舍,希望在她們中六的一年,回到舊校址繼續上學和畢業。在這六年的中學生活裡,她們於新校址展開新的學校生活,這段時間,遇到不同人和事,置身於這個年頭,她們如何面對學業、家庭、友情、和未來呢?

因為英華女校校舍重建與暫時搬遷,學校邀請了校友張婉婷,經歷十年的攝製,從2011年起開始以影像捕捉,記下的不隻是英華女校重建的前和後,或是六位女生的成長,還有的是記錄了時代的轉變,讓觀眾在她的掌鏡中,看到了我們的曾經與現在。張婉婷以第一身的角度,配以她的旁白,走進英華女校,接觸六位在校內就讀的女生,鏡頭下的她們,看似隻是一位我們擦身而過的女生,但是從張婉婷的紀錄影像,捕捉了她們心底裡的說話。

雖然因為人物頗多,張婉婷以不同的章節,頗長的篇幅,紀錄六位女生於中學生活的憧憬與期盼,人物性格鮮明,有些已經開始計劃自己的將來,有些仍然在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如何地走,大概她們很早就已經想到自己將來的人生會是甚樣。張婉婷直接地走進六位女生的平日生活,她們跟家人之間的關係,每天如何地「把握時間」,跟隨時間表生活,父母離異後的獨自成長等等,這些都會顯現出當代或現今年青人,對於成長的一個過程和片段。

中學時期的阿雀在片中講出的一句說話,不隻是講了自己的心底話,可能也是你或我的心聲,有誰不想hae呢?觀看電影的這一刻,周邊傳來不少的笑聲,可是這一刻,根本就笑不出一聲,這不並是認同與否,而是心裡想了一會,就給阿雀當時的年紀,就已經說出了這一句說話,大概她也已經想到在未來成長的一刻,是要繼續這樣的hae?還是要積極地去學習如何生活呢?張婉婷帶給了觀眾一條自我思考的問題。

Those Were The Days,張婉婷以這首歌曲貫穿整部電影,影像呈現出女生們跑樓梯的畫面,構建了張婉婷個人的風格,歌曲比喻著這班女生們(或是校內的女生們)一起成長的愉快和荊棘,笑聲裡流露著她們對成長和未來的憂心,她們一起努力的學習,一起愉快地跳舞,一起面對的困難和掙紮,鼓起勇氣,一起成長,友誼永固,寫下一封送給自己十九歲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