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整體質量是很驚豔到我的,在這個系列前兩部的表現都有所欠缺,并且抗美援朝這個題材在近年,依靠當代的工業化水準,被拍攝成了無數部影視劇之後,這部電影還能做出什麼新意,給出什麼新的表達,在看之前都是令人擔憂和疑問的。但看完之後,我确信它的确有近五年最好的戰争題材主旋律表達。

系列前兩部電影的最大問題是,它們的核是散的,第一部完全是一部混亂不堪的劇作災難,而第二部電影雖然劇情工整、人物動線和A故事完整連貫,但是其主旋律層面的獨特表達和表達邏輯都是沒有建立的。但第三部在一開篇就開門見山地直接給出了最終章的故事目标,以及接下來劇情的脈絡沿革。

...

開篇郭濤飾演的李克農和王傳君飾演的喬冠華在志願軍駐紮地的一場演講,點出主旨——抗美援朝是一場雪恥之戰,而他來到前線即将完成的這場和聯合國軍的談判,也将留下一張雪恥的照片。

這裡首先呼應了第一部所建立的故事動因,新中國剛剛成立,美國軍隊及聯合國軍就禁犯台海,以攻打朝鮮的名義,妄圖殺雞儆猴,削弱我國力量。因此這場完全有人民的“志願”彙聚起的軍隊打響的戰争,本就是一場宣揚新中國朝氣,踢開“東亞病夫”招牌,幫中國站在世界聚光燈的最中心,煞去帝國主義嚣張氣焰的雪恥之戰。

第三部由李克農的演講,換另一種視角,講起辛醜條約簽訂的屈辱,回望帝制中國的卑躬屈膝,是為将近勝利的抗美援朝找到它的曆史地位,确認它的曆史重要性。

《南京照相館》的巨大成功,不能離開申奧找到了“照片”這一承載曆史、代表曆史的載體,《志願軍:浴血和平》不謀而合地以同樣的意象,不同的視角告訴觀衆,《南京》中的照片記錄的是中國人民的不屈與苦難,辛醜條約的照片記錄的是當權者的屈辱與昏庸,而我們現在,在新中國,要拍新的照片,要拍抵抗,拍勝利,拍朝陽。

接下來的所有情節展開,每一場戲,也都緊扣這一主題。

...

全片我最喜歡的情節是四場犧牲,分别是陳飛宇扮演的孫醒、彭昱暢扮演的姚慶祥、肖央扮演的趙安南和周政傑扮演的黃繼光的犧牲。

孫醒的犧牲是全片第一場重點描寫的主角的犧牲,這場戲也從犧牲原因和情緒層面,做到了我從未在戰争題材片中見過的表意,同時它背後的邏輯(孫醒的死因)也是之後所有犧牲的動因和要克服的目标。

孫醒沒有犧牲于正面戰場,沒有在和敵軍的戰鬥中死亡,而是死于一名聯合國軍軍官在中立區的冷槍。孫醒在追擊敵人至中立區後,面對敵人的嘲諷和叫嚣,他在栅欄外也講出了作為中國人,他為什麼要打這場仗,作為最後一名“最可愛的人”,最後一名從松骨峰戰役中生還的志願軍,他為什麼不會饒過聯合國軍。

“今天你逃過了,明天我們還來”,正如新中國一般,不會退縮。

...

但這也成為他的最後一句台詞,被惹怒的敵軍軍官在他轉身離開時,在中立禁止開火區域内擊斃了他。

這場犧牲的原因、意義和情緒,我都不曾在其它戰争片中見過,在孫醒死後,接下來迎來的不是一場洶湧的複仇,或慷慨的戰役,因為我們在談判期間不得不成為“完美受害人”,不能給國際社會落下口舌。而孫醒這個扛過無數場前線戰鬥的人,就這樣死在了敵人的冷槍下,倒在了沒有戰火的壕溝裡。

...

因此她緊接着在翻譯隊召開的集會中也講出了鮮為人知的“和平鴿”這個意向的由來,它原來本身就是一隻因為一場戰争中平民的死亡而被繪制為善良者對和平渴望的标志的帶血的鴿子。

和平本就浴血而來,我輩亦如此,這便也是這部電影片名的意涵。

同時這場戲的表達有一處相較于其它主旋律電影非常不同的地方,即在我們熟悉的個體的命運往往需要服從大局觀的調劑的叙事中,此刻姚慶祥的犧牲反而改變了談判團隊的決策,林月明和李克農在姚慶祥犧牲後共同轉變了對和平的态度和認知,也改變了談判策略,這一在整個戰場上看起來貌似微不足道的犧牲,居然成了改變最終談判結局的重要一環。

與之相對的則是美軍,在李曉和楊三弟質問美軍俘虜的這場戲中,我們看到美軍及聯合國軍的所謂“大局”是犧牲個體利益和感受的,人民、乃至已經站上前線的戰士是被洗腦、被裹挾的,沒有人生來便渴望殺戮,但帝國主義政權卻會将人異化成殺戮機器。

而在李曉和楊三弟的軟硬兼施中,美軍俘虜的幡然醒悟,也讓我們獲得了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生化武器的證據,成為了談判的有力武器。這也側面講出了體制對待個體的不同态度所指向的不同結局。

...

黃繼光的故事被拍攝和演繹了無數次,本片不僅僅講述了他的犧牲,它講到黃繼光在他最後一場戰鬥之前,一直想學寫字,給母親寫信,但他最後也僅僅學會歪歪扭扭地寫自己的名字。

“名字”同為曆史,尤其是戰争中,代表着“記錄”的又一個重要意向,系列中張宥浩扮演的楊三弟就是一名前線記者,他為每個戰友拍照,記錄下這場“浴血和平”的來時路。

此刻黃繼光那歪歪扭扭的名字,也同樣不僅代表着他對于和平的渴望,也是新中國的象征,新中國此刻在國際社會眼中,同樣是一個寫字還歪歪扭扭的新生兒,因此他們妄想将我們掐死在襁褓中,但我們的新生本就是全體人民的集體抗争換取的,所以這歪歪扭扭的名字背後,随時也可以迸發出阻擋碉堡炮口的勇氣和熱血。

結局交代出的兩個“張孝文”的反轉也是對這一表達的再次強化,“重名”所代表的正是每一個最終能看到勝利曙光的志願軍戰士背後,是無數個和他們一樣,但卻不幸犧牲的個體,他們曾經來過,他們共同鑄就了今天,因此這一切都需要被提及、被銘記。

...

影片也極其少見地給出了沒有刻意強調的、沒有喊口号、凹造型的女性群像,從前線的闫大夫、為鼠疫患者吸痰犧牲的護士張娟到李曉和林月明,他們在前後戰場共同組成了守衛和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兩組人物設計同樣是老帶新,年輕的女戰士都在前輩的英姿之後,默默地逐漸成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強将。

...

孫醒帶志願軍夜襲敵營這場戲一上來就給到作戰方案,是非常明确的信息交代,但是真正開打後,無論是全局的敵我位置關系,還是作戰地形的交代基本都非常不清晰,敵我視角和戲份的切換邏輯僅賴于哪一方在被轟炸,完全不符合戰争邏輯,呈現在大銀幕上,作為重要的劇情轉折交代更是捉襟見肘的。

尤其是這場戲結束後,為了鋪墊孫醒的犧牲原因,強行降智一屋子志願軍,讓聯合國軍軍官在衆目睽睽之下從被我方控制的碉堡中逃出,和孫醒跟他戰友展開了一場2V1的追車、扒車戲,這樣的情節放在嚴肅題材,尤其是戰争題材裡是非常割裂的,也是非常沒邏輯的。

...

包括作為系列第三部,前作被指出的特效拙劣之處,依然沒有完全得到修正。吳本正和張孝文最後的那場坦克大戰戲,戰鬥方式本來就非常《戰狼2》了,CG水平拉跨之後,頁遊質感就更重了。中間有一個俯拍二人駕駛的坦克從平原駛到鐵軌的鏡頭,坦克和地面的交互是完全沒做的,整個質感就像一個flash出來的半成品,現在連很多戰争類遊戲都不可能不在意這種細節了。

不過倒也是緻敬了《碟中諜7》阿湯哥摩托車飛涯如履平地的技術bug,怎麼不算一種技術水準直逼好萊塢呢?但阿湯哥出現技術錯誤是因為他實拍,所以後期容易忽略這個問題,本片的這場坦克大戰,幾乎完全是電腦合成的動畫片,還做出這種沒有體積感、重量感的東西,真正是平原的應該隻有技術人員的大腦皮層。

...

但總體而言,本片仍然是一部瑕不掩瑜、有着非常不同于其它主旋律電影、戰争題材電影的表達及高度、人物塑造的片子,雖然寫稿時我還沒有看過國慶檔的其它電影,但是或許可以基本确定這部大概率是這個檔期質量最佳、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