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長月初相識
說出來自己都不信,一開始我隻是個路人。巧就巧在去年年中剛去過敦煌旅遊,期間觀賞了沉浸式真人表演《又見敦煌》和莫高窟壁畫,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對那裡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都非常有好感,回來後還自己買了好多資料研究了一下。所以今年年初在某個平台上看到長月燼明的定妝視頻,一眼就夢回敦煌壁畫。當時對長月燼名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是個什麼故事,也不是劇裡任何演員的粉絲,沒抱太大期待。19年直至長月播出前這段時間,我對仙俠劇一直是失望和抵觸的态度,無論是形式還是内容。就因為定妝視頻,我決定一定要看這部劇,哪怕故事不行,制作不行,看美麗的服飾養養眼也是好的,算是始于顔值吧。後來工作忙就完全忘了這回事兒,也沒提前預約,4.6 看到開播信息,就開始跟着排播追了。
一入長月深似海
萬萬沒想到,一入長月深似海。追着追着我驚喜地發現,長月居然不是那種徒有其表的營銷詐騙劇啊,内容可比外表精緻多了,可以說是秀外慧中的典範了。越追越激動,作為一名思想成熟,有審美最求的成年觀衆,這些年被流水線複制品摁在地上反複摩擦的自尊和自信刷地一下崛起,腦子裡隻有一個聲音在回想:被摁頭吃了這麼多年糠秕,終于等來了滿漢全席,長月是我應得的!
先說下整體印象的對比:
宏大的世界觀不少見,少見的是能用完美的邏輯和大量細節支撐起來的宏大世界觀。
曲折的劇情不少見,少見的是編劇敢于在一部大體量仙俠劇中用草蛇灰線的手法伏脈40集,橫跨四條時間線,最後關頭才優雅從容地收攏閉環。根據我的觀劇經驗,這種手法常見于懸疑劇和刑偵劇,非常考驗觀衆耐心和思考能力。
獵奇的形象不少見,少見的是神話形象不再僅充當個背景設定或工具,而是貫穿全劇牽針引線的劇眼,而且形象豐滿,立意深刻。在這裡,神話中的神和魔都得到了他們本應有的尊重。
迎合觀衆的劇不少見,少見的是敢于挑戰觀衆和颠覆觀劇習慣的膽量和自信,不懼被部分觀衆棄劇。
題材的創新不少見,少見的是在爛大街的題材下,進行多維度的創新,最終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特色,在一潭死水的仙俠劇裡激起千層浪。
文化的創新也不少見,少見的是在一部影視作品中将神話,宗教,哲學,儒家等關鍵思想和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樹立起相當高的格局,激起深刻的文化共鳴,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以上是我觀完全劇後,在這三個月中慢慢琢磨出來的意味。重刷過程中也扒了一些細節,證明我所言非虛。就不一一來了,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感興趣的uu也可以對号入座。
1. 第1集二代出場時的龍車,雖沒見過,但腦子裡是有這個概念的,印象大多來自楚辭。屈原在九歌和九章多篇中描述過“龍駕”“乘龍”“駕青虬”“骖白螭”這樣的畫面。特效做的很細節,似龍似麒麟。“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這些以前隻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中的事物,瞬間就有了畫面。

3. 接下來的畫面進一步驗證我的想法。二代追殺黎蘇蘇時現出了六臂法相,直接被震撼到。我不是佛教徒,也隻在敦煌壁畫和有佛教元素的文學作品中聽說過佛家法身和法相,通常一尊佛菩薩同時擁有忿怒相和慈悲相。字面意思,忿怒相通常表現為金剛怒目的形象,去寺廟拜過佛祖和菩薩的就會注意到,佛殿裡的金剛護法通常是這種形象,主震懾和殺伐。慈悲相是悲憫的形象,主渡化。
這裡出現的魔神法相外形就是金剛怒目的殺伐相,而且六臂通常出現在佛教的密宗流派裡,與主流神佛形象相比更顯神秘。


而後面出現的十二神法相大部分看上去是慈悲相,更符合我們通常印象中悲天憫人的形象。全劇裡唯一現出兩尊法相的是冥夜戰神的武尊和文尊,沒有出現更多可能是經費所限,或者非劇情所需。錢都花在刀刃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很好的習慣。

4. 仍然是第1集,魔神心髒化成的武器洗髓印,看它開屏的樣子(bushi),是不是像個倒覆的蓮花寶座?蓮台也是佛教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佛菩薩講經的時候通常是坐于蓮台上。而倒覆的蓮台,我覺得一方面是在表明他的身份,另一方面則是表明他的立場。
冥夜在煉化洗髓印時對它的評價:陰邪其表,中平其質,可煉化。這可是魔神之心啊。大哭,冥夜是懂魔神的!我猜這也是冥夜有信心在自己身隕後布下萬年棋局去争取澹台燼的原因。神的境界真的不一般!

6. 再往後來到質子歸國,船上賞舞那段,因為羅雲熙那段眼神戲殺瘋了,我前兩遍完全沒有在關注别的。第三遍的時候才覺得那段舞的配樂真不錯,舞蹈形式也挺特别。再仔細一看,真的好像胡旋舞。胡旋舞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盛行于唐朝的一種旋轉性民間舞。伴樂多以打擊樂器為主,弦樂器,管樂器為輔。充滿異域風情,也很符合夷月族的設定。而且仔細聽伴樂,可以明顯判斷出其中有管弦和擊打樂器的音色。但這個判斷太主觀了,我又驗證了一下,于是翻出了這個:

伴樂使用的樂器也有細節。但這個場景下樂器特寫很少,且很難截到清晰的圖片,一眼看去,大概認出箜篌,豎笛和琵琶,和繪本裡胡旋舞圖上使用的伴奏樂器部分一緻,都屬于傳統樂器了。眼尖的朋友可以再扒一扒。
8. 般若浮生的劇情安排我個人覺得是最彰顯編劇實力的部分。不僅僅是般若浮生對于整部情節的銜接,更因為整個副本都萦繞着一種強烈的宿命感和濃郁的佛教氛圍。不管是十二神,還是裡面的隐喻故事,還是劇情本身的走向,都在烘托這樣的氣氛。我之前寫過一個劇評,裡面涉及到這部分,就不再展開講了,感興趣的可以去翻一下:
關于長月燼明的一些碎碎念(長月燼明)劇評 (douban.com)
9. 相信冥夜與桑酒婚禮上的青鸾車駕也驚豔了不少人。傳說中青鳥是西王母的信使,僅次于鳳凰的神鳥,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常把它當作幸福佳音的使者。甄嬛傳裡,大橘接後妃侍寝的專車就叫鳳鸾春恩車,但相對于青鸾本身的意向來說,這個名字實在露骨,大橘的品味着實讓人疑惑,也許更讓人疑惑的乾隆農家樂審美就是繼承自他爹。還是喜歡李商隐的“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而般若副本中的青鸾車駕完全營造出了這種超脫世俗的唯美氛圍感,活脫脫一幅“侍青銮以雲聳,夾丹辇以霞飛”的神仙畫卷。

先寫這麼多吧,時間精力和個人認知水平都有限,但以上已經足以證明,長月燼明真的是一座寶藏,越挖越有。

一時不知道該心疼長月制作團隊還是心疼長月觀衆。長月是難得一見的優質作品,制作方沒有把這些花了時間心思做出來的細節向觀衆詳細披露,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兒,宣發。。。就不提了,真心建議死????和它的宣發自己爬上恥辱柱,非必要别下來丢人現眼了。
我後續有新發現的話也會持續補充進來,同時也希望會有更多愛長月的朋友加入進來,我們一起把長月挖個底兒朝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