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到大看過不下百部劇,涵蓋各種類型。但要讓我選出印象最深刻的劇,一部是童年時看的《鏡花緣傳奇》,至今念念不忘。另一部就是《長月燼明》,雖然才看完不到2個月,但感覺它已經陪伴了我數年之久。究其原因,應該是觸動太大,内容太豐富,思考太多,以至于在主觀上将時間無限拉長了。而且我堅信,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後,再問我印象最深刻的劇,一定會有《長月燼明》。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小小的????裡挖呀挖,産生了許多有趣的聯想。

一:關于神話

内涵深刻,具有現實主義意義,并且形式浪漫的劇會有這樣的特點:能激發觀衆無限的想象,無論是甜蜜的還是痛苦的,最後會與劇本身融為一體,深深刻在腦海裡。深刻又浪漫,這是神話劇的特征,而在我心裡,長月具有這樣的特征,所以我将其歸于神話類,在下文中我會詳細解釋。這類劇還有哪些呢,《鏡花緣傳奇》,《封神榜》,《西遊記》,《東遊記》,《濟公》...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好像都是老劇,對,因為近年來的确很少産出優秀的神話劇,起碼我沒有觀察到。神話劇與近些年大火的仙俠/古偶這類的區别不在于形式(形式隻有老與舊),而在于内涵和意義。

神話是刻在民族的文化基因裡的,很多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神話,再不濟的都會些傳說,傳統類的說法。他們從這些不可考證的傳說裡去挖掘蛛絲馬迹,去獲得浪漫的想象,産生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從而獲得對抗嚴峻現實的勇氣,在艱難的環境中求存,進而完成自身文明的傳承。其中,中華民族的神話可以說源遠流長,我們的民族存在了多久,神話就存在了多久,甚至更久。久到每當我們嚴肅的思考起我們的神話時,會驚訝的發現,中華民族的神話居然沒有固定和完整的體系,相比于古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即使這樣,我們的傳承卻從未斷過,因為在流傳的史書,傳記,小說,詩歌,辭賦,戲曲乃至于近現代的影視等各類文學或文學衍生作品中,我們幾乎總能瞧見它的身影,時刻牽引着深埋于我們血肉中的因子,彙聚成線,源遠流長。它不以任何一種固定的模闆形式存在,但它又無處不在。就像長月裡十二神身隕時的那句台詞:來日,縱化作山巅冰雪,溪中卵石,岸邊垂柳,我們總有重逢之時。所以我們看見風,看見雪,看間日升月落,甚至河中魚蝦,山間飛鳥,都可以想象這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無固定形式或框架,意味着我們可以循着源頭,在各個時期,各類個體中去做無盡的想象和創造。

古有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現有諸神歸墟,庇護天地。繼承并發展,這是文化傳承和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從這點來看,不得不說中華民族的神話是幸運的。

...

二:關于敦煌

我們都知道長月燼明的敦煌風風靡全球,那就聊聊敦煌莫高窟吧。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即大而盛。敦煌壁畫就是最淋漓盡緻的體現。敦煌在地理位置上聯系着中國,古印度,古希臘和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而莫高窟有近1600的曆史,由來自無數朝代和文化背景的畫工,一筆一劃刻在洞窟裡,留下每一朝代和時期最主流的文化印記,成為絲綢之路上最亮眼的明珠。所以敦煌是曆史上無數人接力共同創造的精神财富,它像一個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無前例的密室,裡面夾雜着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所以莫高窟的大而盛不僅體現在壁畫的規模,參與的人數,橫跨的時間維度,更體現在民族和文化多元性上。

正因如此,長月燼明能風靡海外内,廣受好評,我并不意外。我認為主要有3點原因:

1. 視覺上的審美與共鳴。其服飾、布景中對中國傳統色的應用非常高級,十二神法相(甚至包括魔神)身後背光的應用、以及戰神雙生文尊的設定、飛天樂舞等等的設定,都是對敦煌壁畫中神佛形象的借鑒與發揚,讓全世界有機會見識到充滿魅力的中國文化和傳統審美。

...
上清十二神

...
中國影視作品中展現的神話符号對全世界都非常有吸引力。雄偉的龍,飛升的金鳳凰,火焰的光暈都令人着迷。宏偉的天宮,黑暗的魔宮,服裝,頭飾,發型,音樂。。激發了我們無限的想象

2. 内在精神上的共鳴。劇裡蚌王給小桑酒講的割肉貿鴿的故事,出自莫高窟 254 窟。講的是佛前世曾是屍毗國的國王。他發願要護佑衆生。于是佛要考驗他,化身為鷹,讓手下化身成鴿子,追殺至屍毗王面前。屍毗王與老鷹達成協議,用自己同等重量的肉換取鴿子的命。但無論割多少肉,天平都很難平衡,直至屍毗王自己坐到了天平上,才實現平衡。為了一隻小小的鴿子,達成了一命換一命的結局。而這一主旨貫穿全劇,桑酒有這樣的勇氣,發能與冥夜幸福生活的願,捧出一顆真心,勇敢奔赴。十二神也有這樣的勇氣,發能誅殺魔神,庇護蒼生的願,耗盡神力,身歸天地。澹台燼更有這樣的勇氣,發拯救蒼生,終結苦難的願,吞噬魔神,殉同悲道。

其實敦煌壁畫裡關于這樣的故事有很多,譬如出自莫高窟第 428 窟的以身飼虎。講的是佛前世為薩陲太子,和兄弟們出去遊玩時遇見一隻饑餓的母老虎,身邊還有幾隻剛出生的幼虎,眼看就要餓死。但是找不到食物喂食,于是薩陲太子支走兄弟,自己爬上懸崖,用利竹刺破頸部,流出大量的鮮血,再跳下懸崖,跌落在老虎的面前。饑餓的母老虎啖血恢複氣力後,帶着其他小老虎慢慢吃掉了薩陲太子身上的肉。仔細想想,澹台燼豈不就是另一位薩陲太子,犧牲自己,救下蒼生。其實以身殉同悲道,和以身殉蒼生又有何區别呢?同悲道說到底不就是蒼生的罪業,蒼生待他如猛虎,他卻以命消除蒼生罪業,蒼生因此獲得生機。

這些故事乍看很殘忍,很極端,的确。發願是佛家用語,或稱發無上願。一旦發願,就要有犧牲自己的覺悟和行動,不顧一切,飛蛾撲火。正是這樣的極端和無可挽回,才更顯得真心的可貴。如果生者可以死,死者又可以生,那麼犧牲将變得毫無價值。

長月燼明整部劇都在踐行這個主旨。在它的設定裡,神沒有靈魂,死了就是完全消失于天地間,無法往生。即使知道會徹底消失,即使知道全部身隕也隻能換來對魔神的一時封印,他們又何曾猶豫過,何曾考慮過是否值得呢,甚至不曾有一刻傷感,就集體奔赴這條不歸路。

彼時彼刻,他們就是屍毗王,他們就是薩陲太子。這樣的犧牲有千鈞之重,這樣的遺憾不可挽回。這樣的内涵才能觸動人類心底共通的那根弦。以下是來自一位國外觀衆的評論:

...
“我覺得這不是古裝劇,而是神話劇。通過長月燼明裡神魔大戰的片段,我才得以窺見東方神話真正的魅力”

此刻我們心意相通,并無國别之分。

3. 現實層面的意義。現實層面的意義衍生自文化共鳴。我們常說理解萬歲,的确是這樣,理解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紛争。所謂兵不血刃,不戰而降人之兵,這才是上上策。劇中,我們看到作為景國國王的澹台燼,兵臨城下,威懾與情理雙管齊下,勸降敵國大将葉清宇,所以盛國兵士得以保全性命,無數家庭也得以保全。盛國王子蕭凜在明知複國無望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手下士兵再做無畏的犧牲,自戕而死,隻為讓兵士和百姓放棄困獸之鬥,獲得一線生機。澹台燼,葉清宇和蕭凜雖立場相悖,但都明白一個共同的道理:戰百姓苦,和百姓苦,除非遇到一位能一統天下的明君,百姓才能有生路。有了這樣的理解,在原本敵對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達成景盛兩國一統,百姓安居樂業近五百年的局面。

...

在當前這個國際環境下,不管是文化層面,還是zz層面,理解更顯得意義巨大。小則可以避免一些相互間的口誅筆伐,大則可以緩解地區間的軍事沖突。這才是文化輸出的現實價值所在:尋求共鳴,減少沖突。

三:關于劇本和其中的角色刻畫

看過長月的人應該都能在這一點上達成一緻:長月燼明是一部悲劇。

何謂悲劇?大衆意義上的理解就是be了,這也沒錯。但深究一下, 悲劇是一種很古老的戲劇題材,包括死亡,痛苦等内容,且主要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傳遞哀傷和哀痛的戲曲和文學類型。悲劇的經典題材是男女相戀卻不能結合,英雄的悲壯人生,家庭破碎,社會問題和國家覆滅等。。。

好的,咱們親愛的編劇把長月燼明的全身都插滿了悲劇flag。作為觀衆的我,準确無誤地接收到了這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并且直到現在還沉浸在哀傷和悲痛裡!

長月編劇,你很不錯(初魔語氣)!

好了,我不想再次沉浸在悲傷的劇情裡。咱們往别的方向扒一扒。

提到悲劇就讓我想到悲劇哲學大師,尼采和他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因為長月劇中若幹角色的設定讓我聯想到尼采對悲劇的解釋。

插一段,嚴重懷疑長月編劇是個尼采迷。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主要關注了兩個問題,1是對生命意義的解釋,2是對現代文化的批判。并對世界的本質和現象進行了深刻的研究。這種研究引起了古典語文學界的強烈抵制,甚至導緻他被開除出學術界,在《悲劇的誕生》這一作品發表一百年後,仍然不被正統的古典研究所接受,并持續遭受非議。而長月燼明的劇本也在嘗試揭示世界的本質,甚至把這種本質具象成了一個角色,即初魔。同時還将世界的現象具化成與初魔處于對立面的群像,如十二神,以黎蘇蘇為首的仙門,四洲三界的蒼生,甚至是追随他的魔衆,所以初魔從任何角度上來說都是絕對孤獨的。甚至,編劇還在長月中創造出一個新的形象,即魔胎澹台燼,使他介于世界的本質與現實之間。不得不說,這是非常大膽且富有想象力的一個設定,而整部劇都要圍繞這個設定展開。巧的是,長月燼明自播出以來也是争議不斷。所以啊,長月的編劇,追随前輩的腳步和命運,接受來自傳統勢力的質疑,是你和這部劇的宿命。正如批評家所說,《悲劇的誕生》是未來哲學。同樣,有一位海外觀衆說到,長月燼明開啟了一個新的流派,等觀衆和市場成熟,就會明白這個方向是正确的。按照這個說法,長月豈不就是未來仙俠。。。emm,玄學,真是妙不可言~

好,我們回歸正題。尼采認為根本的問題隻有一個,就是如何為本無意義的世界和人生創造出一種最有說服力的意義來。他把世界的現象定義為支配着内在幻覺世界的美麗外觀。而把世界的本質定義為打破外觀的幻覺,破除日常生活的一切界限,擺脫個體化的束縛,回歸自然之母永恒的懷抱。盡管承認世界的本質是虛無,尼采卻不否認存在的意義,他既肯定了表象,又肯定了本質。世界的本質是本原的永恒力量,而世界的表象是它的派生物。越是領悟過痛苦真相的人,越需要用美麗的表象來掩蓋真相,以求得在宇宙中奪得現象和個體生命存在的權利。這兩者的關系,可以用二元沖動來總結,是一種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的關系。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世界的本質不就是執着于毀天滅地,要開同悲道創死全世界包括自己,然後一起回歸虛無混沌的初魔?世界的表象不就是抵抗初魔,緻力于維持世界表象與存在的十二神和仙門?而澹台燼作為人神魔一體的存在,他既是表象,又代表了真相,仿佛既脫離于又存在于二元沖動中。

...
初魔與冥夜争奪澹台燼“撫養權”

作為真相的化身,初魔深知回歸虛無是世間一切問題的終極方案。用劇裡的話來說,就是初魔是世間罪業的化身,罪業不止,魔神不滅,兩者将陷入永恒的拉扯當中,而初魔并不樂意奉陪。所以他從第一集就給出了終極方案:同悲道,并緻力于實施這一方案(感謝初魔大人的好意,但還是不用了。。。)。作為本劇的終極boss,很多觀衆卻并不讨厭他,相反很喜歡。因為我們内心深處隐隐知道,他說的是對的,甚至會覺得他有神的悲憫。但顯然,萬物都有求生本能,所以從十二神到仙門都在前赴後繼地進行抵抗。看上去,這一拉扯又要無限期進行下去。

但,哲學可以永遠漂浮在空中,看不到盡頭,影視或文學作品不一樣,觀衆們需要一個結果。這也是為什麼長月劇中有了澹台燼這個bug般的存在。之所以說bug,是因為這個形象脫離了哲學理論上的二元沖動,他隻存在于作為世界表象的個體所編寫的故事裡,求存是本能,所以這個故事裡,個體必須要獲得生存權利。澹台燼的存在就是為了換取一個人類能夠接受的結果,所以他的結局從一開始就明确了。就像黎蘇蘇說的,我的生來就是為了你的死去。澹台燼是從一開始就要被犧牲掉的那個,也隻能是他。十二神和魔神博弈的萬年,使澹台燼既經曆過世界表象的美好幻覺,又通過初魔了解到終極真相,還能理解萬物求存的本能,最終天平終于發生了傾斜。澹台燼舍身成魔,殉同悲道。在故事的結尾,終于暫時性地打破了僵局,魔神消失。

但在故事外,我們都知道世界罪惡不止,魔神不滅。他遲早會再回來,也許那時,會是一個新的故事的開始。

寫在最後的話:

緻尚未看過長月燼明的朋友,或者從片段及網絡評論裡認識長月的觀衆,希望您給長月一個機會,完整的審閱一遍。除了以上,它還将還您若幹個再無安眠的夜晚(具體失眠次數,将取決于您的心理承受能力)。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