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部後有所降低預期,場面宏大沒有驚喜,過後想起作為對抗美援朝題材的期待,有些感慨。這部做得相較更流暢,但隻是對于商業類型片而言,标簽可以打上動作戰争,但難說曆史,家國情懷隻是作為文戲的裝裱,讓人不能真實體會到這場戰争的意義和志願軍的偉大精神。抗美援朝,長津湖隻是影片的背景闆,換做任何一場其他名稱的戰鬥,不怎剪輯都能适用。甚至可以說,現在中方視角這麼拍,換做美方視角也一樣能拍,讓徐克可以拍出來,換成邁克爾貝也一樣能拍出來,那麼這樣,又何以能反映曆史,告訴人們我們志願軍的正義與犧牲呢?何以能标榜長津湖,抗美援朝呢?難道隻是說,通過宏大的戰争場面慘烈的犧牲鏡頭加上祖國和回家台詞,讓人們看完就覺得,哇打得太激烈了,誰誰犧牲太慘了,環境可太艱難了等等最後向志願軍烈士緻敬…就可以完成以這段曆史為題目的叙事了嗎?新中國成立時的家國情懷,國際主義精神,人民軍隊不同于世界上其他軍隊的組織與信念,軍事民主制度下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敢打敢拼,機動靈活,團結一緻,不怕犧牲等等品質精神,這是不同于兄弟義氣,江湖草莽式的英雄主義的。
另外,水門橋這個題材,結果其實是我軍面對敵人強大工業能力的無奈失利。影片給人以一種激昂的旋律去大篇幅地展現進攻戰鬥,不了解的觀衆前面會抱着最終勝利的期待,而結尾所有人的犧牲最終是美軍“主旋律”的撤退,坐在我前排的孩子看到結尾疑惑地問家長我們最後沒赢嗎?就挺無奈,誠然曆史上也提到這次戰鬥給了敵人很大的心理沖擊,但選題上和叙事呈現上我覺得是有待商榷的。
這部影片的一大賣點,大場面,我也喜歡大場面,春節檔如果選擇去影院的話也會是首選,大場面對應着國産電影的工業化,電影工業化水準的提高也是近年來不斷追求的,但同時也帶來其中顯見的弊病,商業套路式模闆式流水線式的生産,可複制性的,對于電影的生産制作,有工業化的制作标準,可重複性的操作流程是好的,但延伸到故事表達上角色塑造上,就是對創作的侵蝕。
我對吳京是沒有非議的,我喜歡流浪地球,喜歡戰狼,盡管長津湖打破了票房記錄,但我覺得戰狼2是好過長津湖的,别的不說起碼戰狼的界定是清晰的,若是被人拿來對比美式超英模式,那戰狼特種兵形象在我看來更鮮活接地氣。吳京是個具有鮮明色彩的演員,甚至衍生成為某種符号,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塑造的,作為演員本身是沒問題的,有些人對其的ptsd實際上是在這個信息時代下,對“符号”的反應,以及在影視領域工業化與資本的濫觞。
我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積極期待不斷的出現相關題材,并且需要工業化的升級,一方面又消極地覺得如此工業生産的商業類型片是對以往革命曆史叙事的解構
我們對曆史是看重的,曆史不能僅是賣點,曆史是不可複制的,每一段時期,每一個人物,關于他們,文字上的一字一句光影上的一幀一秒便是他們鮮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