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結尾老田自殺那一幕,全片最印象深刻的是幾個人押運着8000人的工資進廠時的聊天,拿到欠發的工資想幹什麼?

——整頓鍋包肉,舒服一天是一天。

——給娃留着,不知道以後怎麼樣呢。

個體的失落和無措使得廠慶和樣闆戲更顯得諷刺,也更使人感到悲怆。

男主角顧學兵的刻畫我也挺喜歡,相比于國産影視裡會塑造的一般正派男主,“正義”之餘他沒有那麼楞頭,也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最後也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我覺得這種設定最能表現在那種新舊兩套社會規則發生碰撞時人物的内在弧線。被逼着面對善與惡、公平和利益的是非題的時候,我們會走向哪方?

這兩年直接或者間接表現東北下崗潮的影視劇不少,今天看完《老槍》出來之後我在想,對這種失落的描寫指向了什麼?第一個念頭是國企改革。但是,這場改革不是“正确”的嗎?我沒太想明白。

回到工位讀到春晚小品裡的那句“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我好像明白了,這種失落指向的是對人的漠視,尤其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和曆史時期中,隻強調宏觀的圖景,集體的意志,一切都是自上而下的,個體的得失和感受被一筆抹去,正如片中工廠8000人的工資絕對地壓倒了一位少年的清白。

但是,不對,這兩者一定是對立的嗎?當然不是。是什麼力量把我們推到這樣的兩難境地?那些附着在宏大圖景上的蠅狗之流,編好了這樣的劇本,為我們制造除了這樣的虛假兩難,工人們隻能在錯和錯之間做選擇。

這些都讓我想到初中曆史課上講南宋到元朝的那段曆史,老師提問,既然我們認為南宋的覆滅和大元統一中國是曆史的必然和前進,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講述諸如文天祥等抗元英雄的事迹?當時我真的被這個問題擊中了,現在回想起來好像那是辯證法在我心中種下種子的時刻。那些進步的勢力中也夾着暴力和腐朽,而那些衰滅的勢力中也保藏有理想和光芒。

一邊回學校的路上我一邊想到今年暑期去世的三舅,他也是下崗潮中的一員。水泥廠倒閉,他回到農村種田。他的手落下了毛病,無法打直和用力,但還是為了建房子,為了養育一兒一女,農忙季田裡勞作,淡季四處打工。白天勞作,傍晚酗酒,晚上打牌。到前幾年檢查出肺上有了毛病,戒煙戒酒,身體還是越來越虛弱,一直到去年确診胰腺癌,人逐漸衰弱得像一張枯幹的樹皮。

當我想到他的這一生,可貪圖的快樂時光似乎隻有酒後坐在麻将桌旁聽着麻将在機器裡被攪拌着發出隆隆聲響的那些時間,正像财富從上家流向下家,幸福和欲念也流向了那些衣裝漸寬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