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對立,女性共情,丢失邏輯,評論分化
挺有趣的,誰是受害者,誰是加害者,站不同立場就有不同的态度
不完美受害人就不那麼明确了
看到最後似乎受到懲罰的也是受害者
隻不過是受害者有了權力、性别是男性,道德上有了天然的排斥反應,造成了一種滑稽的反轉
像是在潛意識裡無法分清自己是否被強奸了,所以用一種《大象席地而坐》似的解構,在探讨某種社會世俗含義上的命運,這不同于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命運——也就是那種被神呀,未知呀掌控的命運,而是一種已知的,既定的,關于倫理和道德上的命運,你要按照自身所處的角色決定個人對于事情或者條件的反應和動作,當然情緒的表達可能與動作相互排斥,但這才導緻“命運”這個名詞的合理。
還有很多是我以前思考過的,也就是情感的儀式化——對事物的發生而表現的情緒是自然生發的,但是這種情緒不隻是一種,甚至會背道而馳,但是儀式化決定了你選擇去表達哪種情感,而選擇又有很多外界因素決定,舉個例子,就像很多人失戀了并不很心痛,但卻會哭泣或者喝個爛醉,情感儀式化就在其中有所體現…
而《不完美受害人》裡的趙尋也在問詢中一次次确立自己的社會角色和性别身份,在那種不确定有沒有被強奸的潛意識中,确定了——自我的、外延的、個人化的針對倫理和道德上的命運,對成功生成了非常“際遇型”的審判。
當她完成了自我受害者的認同之後,她反而有了一絲加害者的意味,在她一次次的轉變之後,倒反而讓這部劇變得耐人尋味起來!
讓所謂的“加害者”變成加害者的同時,也失去了一種角色的多重對調,消磨了普通觀衆對于“不确定受害者”的同情,而激發了“加害者”的不确定性!
最後的結局似乎爛尾了,又似乎沒爛尾,之所以說爛尾——是因為強行的偏袒女性的結尾,讓女權的“嚴肅性”得到了譏諷,變得廉價;似乎沒爛尾——是因為好像女權偏愛這種無邏輯偏袒女性的情感體驗,讓許多女性得到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