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從李小美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每一位母親都能從季佩珍身上找到自己的模樣。
——給那些真正愛“家”的人
片名的重點不在“一切”,而是“我媽”。“我媽”是否具有代表性,就需要與受衆的家庭環境匹配才能給出答案。我看到熱門的影評中絕大多數都在反映騙淚點、造輿論、抄國外等等的時候,我的關注點在于,這部片子是“我媽”的一切,而非“媽媽”的一切。假設故事是結合編劇自身的個人經曆而産生的,那麼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質疑他,這是“他的媽媽”,不是“你們的”。當你覺得人物設置過度“用力”而産生“虛假”錯覺的時候,我想說我的母親,可能比片子中的母親更“用力”。
彈幕裡不止一個人曾說過《關于我媽的一切》中的媽媽的确有非常強的掌控欲。片子中家庭内部的矛盾與沖突非常迅速且顯見地激發,很多人覺得失真,事實上,現實也許比電影更加荒誕,而且在許許多多的家庭正不斷上演着。
我非常羨慕李小美,她能夠與母親對話,也許能夠對話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母親太過愛她,以至于可以放下“身段”,與之平視。我的家庭和李小美很相似,父親不太愛說話,母親非常唠叨,甚至家裡由母親說了算。我也和李小美很相似,我會抗争,會不畏強權,會抵抗家庭霸權。唯獨不同的是,家庭主導者的關系調和意識存在很大的差異,從而使得家庭的發展走向不同的方向。
我和母親已經半年多沒有對話了,以至于很多人會以“不懂事”“任性”為理由“抨擊”我,他們還給我扣上“不孝”的帽子。季佩珍不太了解李小美,因為李小美已經和她不在同一個生活圈子裡了,自李小美離開青島後,那個李小美就已經不是季佩珍印象中的李小美了。季佩珍其實很壓抑,她想幹預,卻自知無法幹涉,她的情感與欲望雖在可控範圍内,但她的行為早已在家庭行為中逐漸滲透。你們是否曾想過,李文舫為何在片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不搭理季佩珍,這是一個家庭主控者的縮影,她們很适應這種規則的調适,是适合她們的,而非我們。
母親們從未放棄過改變,季佩珍試圖去電視台看小美的節目,想要深入了解她的生活和她的内心世界,這一點而言,很多母親是做不到的。我母親就沒有辦法了解我,我做的學術研究讓她昏昏欲睡、直打瞌睡,也無非催問我文章是不是遇到瓶頸,我也嫌煩,因為和她解釋半天目前的學術生态也無濟于事。她其實也很盡力,曾經蹭了我給研究生上的課,沒到一半,匆匆跑了出去,對她來說,一個中學畢業的中老年人聽這種純理論的碩士課程,實在是痛苦,我能理解。我不曾想走近她的世界,她也融不入我的世界,兩個人就這麼漸行漸遠了,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直到最後,我母親會用自己的方式與方法“強行”對話,效果并不好,更像是PUA。我也和小美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讨厭母親走到我身邊,讨厭幹預我生活的樣子。我試圖用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媒介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相關文獻中尋找答案,我越發地發現前人理論的不足,因為每個家庭都有其特殊性,是不可以被複制的,這才是每個家庭真實的模樣。
李文舫在醫院被排擠,季佩珍退休在家有老人要照料,時時刻刻還要挂念着遠方的孩子,好在這個家庭還能正常運轉,這和季佩珍的掌控全局密不可分的。我母親也是。
我母親從小就從老家走出來,不到20歲就跑來蘇州,而後嫁給我父親。從家裡的老照片裡能夠看到她年輕時候的模樣。片子結尾,導演放置了很多老照片,就像季佩珍翻看老照片那般,我也想問:“我爸這麼無趣的人,你怎麼就看上他了?”我也試圖想問:“你一直在為别人而活,你覺得值嗎?”片中的季佩珍有一句很多人看來是十分矛盾的話,“媽媽希望你,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所說的生活,是她想要的,還是小美想要的?難以分别。我其實很能理解季佩珍,她和我母親一樣。我母親在我小學的時候下了崗,父親而後也下崗,在下崗潮的拍打下,創業坎坷,我也跟着吃了許多苦頭。我母親會焦慮,我看在心裡,因此我很自卑,小時候不太舍得花錢。父母早出晚歸,也沒有得到太多家庭的溫暖。這一點,我其實很羨慕李小美的。
季佩珍在星巴克泡了一杯又一杯的茶,就像我母親。你說現在有錢吧,有錢,但我媽也會在星巴克幹出這種事兒。她不想喝杯咖啡麼?我倒是不信。季佩珍在服侍奶奶的時候,我也能看到我母親的影子,1999年,我母親嫁入曹家整整十年,那一年,我爺爺去世了。爺爺很喜歡我的母親,因為爺爺生病的時候,一直是我母親盡心盡力親自伺候着。盡管弄堂裡一直有人說我母親是外地人,很瞧不起的模樣,我母親并沒有說什麼。2009年,母親曾做過一次大手術,沒和我說。那時我在讀高中,住宿制學校,直到暑假我才發現她肚子上有了三個洞。那天,我躲在被子裡哭了好久。
每一位母親都是複雜的個體,她們背後有好多故事,她們也曾經是少女,曾經是我們父親眼中的“天使”。她們又為何變成我們讨厭的模樣?和故事有關,和她有關,和父親有關,也和我們在那時候的“出現”有關。
影評的重點不在“我們”,片子是講媽媽的。此處,解釋一下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悲哀”吧。
小美當小三的問題,彈幕一邊倒地被罵,很能理解。破壞他人家庭的人,都是不可以忍受的。我并不想為小三開脫,她所成長的環境,不像是能夠讓她成為小三的環境。可又為什麼會成為小三呢?這成為影片被噴的重點。就像我前文所說的那樣,她看似原生家庭幸福,但是季佩珍并沒有給她她想要的那種愛,她實則是缺愛的。我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你養狗,你給狗買了進口巧克力,花了你一周的零花錢,你覺得你很愛這條狗。可是,狗不能吃巧克力啊!!!那麼問題來了,我與小美一樣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一旦有人對我們好一點點,我們就用10倍、100倍的愛還給對方。問題不在小美身上,應該在鄭毅渣男體質,抑或是季佩珍間接造成她“讨好型人格”上。真正受到傷害的,難道不是李小美麼?你們曾走進過小美的内心世界麼?道德綁架,真的好麼?
跳脫出我的個人經驗,其實很好理解,李小美未曾在家庭中季佩珍的“魔抓”中逃離,她以一種反叛的“慣性”反叛社會規則。她知道小三不對,但她反叛慣了,凡事都要死磕。以至于,不分對錯,為了反叛而反叛。
在離家很遠的“遠方”的我們,是不是曾感受到“内與外”的“雙重交困”。太痛苦了,比佩珍、佩奇還痛苦。
很多人都在家庭關系中不善于表露情感的,小美也是。
季佩珍接到小美的電話,立刻從檢查台上下來,奔去火車站。她的樣子,又像極了我爸。季佩珍想要拉着小美的手的時候,我知道,不變的是媽媽,變的是我們。直到後來,小美開車走錯路步入死胡同的時候,背後是以人生的坎坷作為隐喻來進行叙事的。最後,媽媽把車倒了出來,開上了所謂的“正道”。
小美是有遺憾的,用媽媽的頭發做假發已經來不及了,小美用自己的頭發制作了一頂假發,即用個體的犧牲成全家庭“奉獻者”的“遺願”。小美并沒有影片的前半段所勾勒的那樣,對媽媽不搭理、不耐煩、不理解。早在腌茄子發黴的時候,人物的“退場順序”就已經注定好了。她想要“回去”,但回不去了。隻是,季佩珍在找鄭毅後被發現的時候,小美而又開始父母輩所謂的“耍脾氣”了。試曾想,小美的愛有多矛盾啊,我也是,就像我現在寫這篇影評那樣。
這部片子的導演其實和我一樣矛盾,叙事時而張揚,時而壓抑,不知如何表達,就像是片中的小美,或是現實中的我。
李文舫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李小美追随着媽媽去了南極科考,他們坐的都是“大船”去向遠方。李文舫的“舫”字是什麼意思,大概因為他是這個家的“諾亞方舟”吧!這是一部講媽媽的影片嗎?并不絕對是,它還是一部講爸爸的影片。
這片影評我自己知道是不合格的,但我覺得片子是合格的,個體家庭能夠代表一部分家庭整體的,也能夠代表整體家庭的部分方面的。我寫這篇影評好矛盾、好壓抑,就像片尾的季佩奇那樣——“混蛋舅舅佩奇吃着餃子,卻哭了”。
不管了,下周就是我媽生日:“媽媽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