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波德維爾在《電影詩學》中提出的四組團模闆(其實就是将傳統三幕劇結構的第二幕從影片的中點拆開),簡要梳理本劇結構
片頭 0:19-2:15
背景介紹(字幕)2:15-2:47
創建部(第一幕):男女主角的登場與相愛
情節1: 國王生日宴會的布置
情節2:新聞發布會上,負責人收到大公返程信件,發布會暫停
情節3:大公登場,與國王的政見不同引發沖突(中間穿插交代了發布會的後續安排),貌合神離的亮相緻意,大公被安排進行全國視察
情節4:疊化交代大公行蹤,女主角(伯爵夫人)登場,大公的輕浮态度惹怒伯爵夫人
情節5:夜晚幽會 17:34-23:37
反向創建(第二幕上):大公和伯爵夫人之愛情遭遇挫折)
情節6:兩人愛情被王室發覺
情節7:兩人暧昧導緻大公錯過火車(懷表登場),未能出席活動,國王生氣
情節8:大公的母親邀約伯爵夫人,兩人達成協定,要求伯爵夫人不得離開
情節9:在伯爵夫人家中,兩人擺脫親戚私會,大公遺落懷表
情節10:懷表被發現,兩人感情再次敗露
情節11:大公與國王打獵
情節12:禮儀大臣拜訪伯爵夫人,伯爵夫人決定離開(留下信件)
發展部(第二幕下):大公和伯爵夫人克服阻撓步入婚姻
情節13:閱讀信件後,大公攔截伯爵夫人的火車 (交叉大公母親向國王求情,一個叙事層面上的反應鏡頭)
情節14:國王妥協,而大公拒絕接受
情節15:大公目睹民間疾苦,最終放棄小愛,而選擇承擔作為王室繼承人的責任(話題重新轉回政治)
高潮:大公之死
情節16:大公和伯爵夫人的婚禮
情節17:大公試圖推進合衆國改革,再次被國王發配視察
情節18:溶解,交代數年間變化,大公被安排到訪薩拉熱窩
情節19:叙事線分裂——1)激化的民族情緒和醞釀的陰謀;2)火車上仍然努力工作的大公;3)夫人祈求禮儀大臣準許同行;
情節20:叙事線彙總——大公與夫人在火車會和,随後在薩拉熱窩大公中彈死亡
情節21:蒙太奇,交代一戰爆發到二戰爆發的曆史,全片結束
大公必然走向死亡,這是曆史提前為影片書寫完畢的結局。而本片恰恰從這個死亡的終點,生長出了一個典型的巴洛克對稱。創建部和高潮聚焦于圍繞大公周圍的政治問題,而愛情的要素恰恰成為其中的變量。而在反向創建和發展部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兩段關于愛情的叙事中,不穩定的因子正是來自于兩人政治身份的沖撞。
奧菲爾斯進一步把握了這種劇作結構中的沖突與轉化,完成了精妙的場面調度。以兩人初次見面,夜晚幽會的一場戲為例,伯爵夫人初次踏入花園時,雕像是某種威權的、政治的象征。而随着兩人話題的深入,通過攝像機的運動和膠片的剪切,雕像時而被排除出兩人的世界,時而又以一種過肩鏡頭的樣式,被納入到兩人的對話中去,雕像與觀者之間那種由于權力帶來的距離感被不斷消除,仿佛化身為兩人愛情的見證者。
然而威權的影子并未褪去。在大公挽留伯爵夫人時,鏡頭突然切換至高機位的俯拍,而這個巨大的雕像仿佛成為投射于兩人關系上的陰影。事實也的确如此,王庭的嚴格規則,為兩人的結合制造了難以逾越的阻礙。
奧菲爾斯同樣非常擅長通過剪輯來表達空間氛圍的變化,他在這部片中跳軸的使用堪稱爐火純青。在開場不久的一場新聞發布會的戲中,新聞發言人從小房間裡走出,被授意在新聞稿中強調王儲的健康問題,我們可以關注這個長鏡頭終止的畫面。
而在拍攝下一個鏡頭(送信人上場)時,攝像機已經跳到了房間的另外一側(這其實暗示了大公真實的健康狀況)。
而再後一個鏡頭又回到了原來的一側(一個有趣的懸念設置,來回的跳軸給我們帶來王儲病危的暗示,甚至在下一鏡頭中,導演進一步通過演員的台詞,強化了我們的認知偏差。因此,下一場戲大公龍行虎步的出場,才産生了最大化的戲劇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