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切爾諾貝利》的開頭,我到現在都記得。男主在房間裡錄音,講述他們在這個悲劇中犯下的罪行,錄完,自殺,故事開始。之後的劇情完全圍繞核洩漏展開,很完整。

《都她錯》的開頭就是媽媽來接孩子,沒接到,發現孩子丢了。這個過程都沒有五分鐘,從這裡開始主線就是“孩子丢了,要找孩子”。

那女二那個工作,什麼學校志願者,男主妹妹吸毒弟弟殘疾跟“孩子丢了”有半毛錢關系嗎?我早起要去吃早飯,吃一半我買菜去了?

所以當人物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就感覺不對勁了,我要看主線,我要看破案,我看他們幾個人莫名其妙的幹什麼?導演有責任帶領觀衆跟着劇情層層遞進,這點主創并沒做好。

先入為主,從整部劇來看,讓角色們出場先于“丢孩子”之前會更好。當然,如果你要是能接受它講着這個事時突然跳到别的事上,那當我沒說。(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以丢孩子引出角色更有效率,問題是,角色先出場也不影響人物塑造吧)

這點其實不那麼緻命,因為看完之後可以理解為什麼講了這麼多跟“主線”無關的東西(其實再去掉一部分也完全不影響),畢竟很多人就是可以耐心的堅持到第四集。

硬傷在于,這人物塑造也不行啊,視聽語言為0⃣️,懸念就更差了,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懸念。而且我覺得最蠢的兩個地方:

1.前半段有把視點放在男主身上,讓觀衆覺得,丢孩子好像跟他有點關系,但是當時的結果是,誤會一場,那麼在觀衆眼裡:唉?他好像不是好人,唉?他又是好人了。結果這個設定在後半段又來了一遍,鞭屍啊?一個角色被你來來回回掏?

2.女主那個疤,在前2集裡就出現了,但當時沒有給出任何解釋,觀衆看着也很莫名其妙,最後一集才發現原來是當時車禍留的疤。這種特寫就跟國産影視劇的很多特寫運用的一樣生硬。

評論說現實生活比劇裡還誇張那個,我不介意幫你報個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