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是人類飲食的基礎。
它是迄今運用最廣泛、影響人口最多的一種食物,而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一個谷物遍布的星球。
最近,一部國産新片以此為題,為我們呈現出谷物類美食的百般形态和滋味。
沒錯,那部沒人能拒絕的國産爽片又殺回來了——
...

這是《風味人間》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此前的三部作品都收獲了極佳口碑,成為國産美食片的天花闆,也為風味系列打造了金字招牌。
這部新作也不例外,剛播出一集就飙升到9.2分,近7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為什麼《風味人間》系列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看看其制作團隊就知道了——
總導演之一的陳曉卿,正是《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導演,被譽為“全中國最懂吃”的男人。

除了陳曉卿之外,《風味人間2》還延續了前幾季的其他陣容。
包括擁有“色香味俱全的聲線”的旁白李立宏,金牌作曲阿鲲,以及首席科學顧問雲無心等等。
這個黃金組合的再度合體,為觀衆帶來了久違的熟悉味道。

記性好的觀衆,應該記得《風味人間》第一季的《落地生根》曾涉及谷物的話題。
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決定将其拓展為一個系列。
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備,導演組終于将谷物彙集成篇,也就有了以谷物為主題的第四季。
麥子、稻米、玉米……這些谷物将在本季逐一登場,講述在時間長河中與人類互塑的精彩故事。
在剛播出的第一集裡,帶我們走進了谷物的起點——麥子。

小⻨,是公認的有記載的人類最早馴化谷物之一,也是目前全球種植最廣的農作物。
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類文明對小麥有不同的制作和烹饪方式,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美食。
可以說,小麥的曆史就是人類的一部烹饪簡史。

地中海東岸的土地肥沃而遼闊,是人類最早馴化小麥的地方。
這裡有麥的起源——野生二粒小麥。
經過火燒、煙熏、揉搓等工序,野生二粒小麥進化成新的形态:翡麥。
在阿拉伯人的手中,将這種碧綠色的麥子做成了各種美食。

把香料和翡麥混合,使得其原本的煙熏氣息變得柔和。接着在肉湯裡慢炖,這是阿拉伯地區常見的吃法。
堅果、雞肉加以點綴,翡麥粒就能變得汁水充盈,口感豐富。
在保持外表彈韌的同時,給人帶來輕微爆漿的口感。

當然,還有一種更華麗的翡麥烹饪方式:
用一整隻雞,将已經煮過的翡麥和羊肉粒緊緊包裹。
經過長時間烘烤,讓每一粒翡麥都裹上羊肉和雞肉的油脂,浸染出油潤的質地和綿軟的口感。
油脂和碳水的雙重結合,一口就讓人幸福感滿溢。

作為我國的主食之一,小麥也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烹饪出各種美食。
把小麥磨成面粉,再加上雞蛋、鴨蛋、堿水和面,勁道中不失風味。
做好的面團要經過竹竿的反複碾壓,重複3000次以上,隻為做成幹爽、細直的面條。

用豬骨和鳝魚熬制的湯底煮面,過冷水,再回到沸騰的湯中。
經過這一繁瑣的步驟,還要甩掉多餘的水分,淋上醬汁和豬油,均勻裹上醬料。
一碗澳門街頭的蝦子撈面就此誕生,口感彈牙,十分爽利。

除了常見的面條之外,小麥經過不同的精細拆分,重塑再造,還能誕生出各種意想不到的美味。
在浙江富陽,人們将小麥面團加水反複揉搓,讓填充在網狀骨架結構中的澱粉顆粒轉移到水中。
接着把澱粉水倒掉,留下的麥膠蛋白和麥谷蛋白組成富有彈性的膚質,俗稱面筋。
在當地人的餐桌上,它被制作成一種家常食物。

用肉末、榨菜、野筍幹、胡蘿蔔等做成餡料,小米椒和韭菜增添風味。
揪下小小一塊面筋,包入一大團餡料油炸,就成了特色美食油面筋。
牙齒隻需稍稍用力,就能感受面筋的彈性,随後便是餡料的鮮香,讓人唇齒留香。
有趣的是,富陽棄之不用的白色澱粉水,到廣州人手裡則變換出另一種美食。
去掉所有蛋白質,留下的幹燥、無筋的粉末,被廣州人成為澄面。
澄面隔水加熱,再用沸水快速和面,就能呈現粉嫩潔白的質地。

一張合格的澄面皮,隻能有0.2毫米的厚度。
包上餡料,旺火蒸制。面皮爽滑細膩,餡料精緻可口,一份綠茵兔仔餃就此誕生。

在粵式點心的制作中,澄面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呈現出玲珑剔透的誘人外觀。
而小麥的另一種形态麥芽糖的出現,同樣為粵菜烹饪增光添彩。

用麥芽糖、黃酒和醋調制的脆皮水,加熱後反複澆淋雞皮。
黃酒去腥調味,醋分解脂肪,可以讓雞皮緊繃。
麥芽糖一起攀附其上,使得表皮得油亮、紅豔,引人垂涎。

蝦肉和豬膘剁泥,廣東人稱為百花餡兒,附于雞皮之上。
加入少許油潤鍋,百花餡貼底旋轉兩周,即刻懸空,熱油沖淋。
雞皮上附着的糖分開始發生褐變,逐漸幻化出棗紅的色澤。
一道百花雞就此新鮮出爐,鮮香鹹脆,甜而不膩,口感十分絕妙。

除了可以擔當主食、制作菜肴之外,谷物經過特殊處理還能做成各種飲品。
青藏高原上的青稞,是高原民族最主要的糧食,也是刻入他們生命的谷物。
經過一周左右的處理和發酵之後,能做成高原特有的青稞酒。
它的口感甘甜柔和、清冽微酸,是當地居民每個節日不可或缺的存在。

蘇格蘭西南部的艾雷島,人們種植大麥,卻不直接食用。
用當地特有的泥煤煤烘幹大麥,可以産生獨特的煙熏香氣。
用這樣的麥芽釀酒,就誕生了獨樹一幟的麥芽威士忌。
大麥的靈魂交織着焦糖、煙熏、橡木的香味,在酒液裡延續乃至永生。
截至目前,《風味人間4》隻播出了這一集,卻獲得了無數好評。
為了給這個處于美食紀錄片頂端的金字招牌賦予新意,主創團隊在這一季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拍攝制作上,本季《風味人間》在全球範圍内組織了“中西結合”的拍攝團隊。
除了傳統團隊在國内拍攝,國外美食部分的記錄均由當地頂級拍攝團隊“接力”,内容更顯地域特色。
光是第一集,就已經在世界範圍内遍尋麥類,跨越地中海、英國、意大利……為觀衆呈現最豐富和極緻的内容。

在拍攝手法上,《風味人間4》也完成了進階。
除了前作中出現的微觀攝影,高速攝影乃至CG技術都在最新一季中逐一呈現。
通過顯微攝影、電腦建模等方式,再後期CG技術完成的特殊視角鏡頭,帶給觀衆耳目一新、直觀有趣的觀看體驗。

最後是内容風格上,這一季也更追求生動鮮活。
在堅持科學性的基礎之上,主創團隊還為各類谷物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标簽。
比如堅韌的麥類,溫潤的稻類,靈動的豆子等等,用拟人化的表達提升趣味性,也拉進了這部美食紀錄片和觀衆的距離。

《風味人間4》的slogan是“粒粒皆人間”。
粒粒谷物構成了人類飲食的基礎,而用心的記錄彙聚成了屏幕上煙火氣十足的人間。
正如這個系列紀錄片一直以來的初心:通過記錄美食、記錄生活,以此來聯結人類的飲食文化,聯結人間共通的情感。
都說“民以食為天”,無論古今中外、處于順境逆境,一份用心制作的美食總能撫慰我們的身體,療愈我們的心靈。
也希望看到這部紀錄片的你,能夠從中獲得積極生活的勇氣,和治愈心靈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