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武漢大學圖書館性騷擾事件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即便真相已基本明晰,但輿論場上的撕裂與對立仍然存在。誣告性騷擾的指控一旦成立或被廣泛傳播,即使最終澄清,當事人的名譽、社交關系乃至心理健康仍可能遭受不可逆的損害。

這一現象在丹麥電影《狩獵》(The Hunt,2012)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影片通過男主角盧卡斯(麥斯·米科爾森飾)的遭遇,揭示了誣告性騷擾帶來的長期性傷害。

一、事件的起因
在《狩獵》中,盧卡斯是一名幼兒園教師,深受孩子們喜愛。然而,一名小女孩克拉拉因被盧卡斯拒絕示好,出于賭氣心理,向園長誣告盧卡斯對她進行了性騷擾。克拉拉的謊言并非蓄謀已久,而是源于孩童的懵懂與情緒的宣洩,但園長未經核實便選擇相信,并迅速将事件升級。
相比之下,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起因則更為複雜。根據公開報道,涉事女生指控一名男生在圖書館内對其進行性騷擾,引發廣泛關注。與《狩獵》不同的是,該事件的指控方并非未成年人,而是一名成年大學生,其指控動機尚不明确。
兩起事件的共同點在于,指控一旦提出,即便缺乏确鑿證據,社會輿論往往傾向于相信指控者,而被告則迅速陷入自證清白的困境。

二、被誣告後的窘境
在《狩獵》中,盧卡斯的生活迅速崩塌。盡管他堅稱自己無辜,但小鎮居民選擇集體排斥他:超市拒絕為他服務,好友與他反目,甚至有人向他家扔石頭。法律程序尚未啟動,社會性死亡已然降臨。
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被告男生同樣遭遇了輿論審判。在事實未明的情況下,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他的譴責,個人信息被公開,甚至面臨線下騷擾。與盧卡斯不同的是,該男生身處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惡意放大的效應更為顯著。盡管他最終通過監控錄像證明了清白,但傷害已經造成。
兩起事件均表明,一旦被指控性騷擾,無論最終真相如何,被告首先面臨的是社會關系的斷裂與公衆的道德審判。

三、真相大白後的長期性傷害
在《狩獵》的結尾,盡管克拉拉承認自己撒謊,盧卡斯也洗脫了罪名,但他并未真正獲得解脫。一年後的狩獵活動中,仍有人朝他開槍,暗示小鎮居民對他的懷疑從未消散。這種“污名烙印”成為他終生難以擺脫的陰影。
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男生雖通過監控錄像澄清了事實,但網絡暴力留下的創傷并未消失。部分網民仍堅持“無風不起浪”的邏輯,認為他“未必完全無辜”;而他的真實姓名與形象已被廣泛傳播,未來的求學、就業可能持續受到影響。
兩起事件共同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即便誣告被澄清,社會對“性騷擾嫌疑人”的标簽化認知仍難以消除。這種長期性傷害不僅影響個人心理,還可能改變其人生軌迹。

結語
誣告性騷擾的傷害遠不止于法律層面的糾錯,更在于社會信任的崩塌與名譽的永久性損毀。《狩獵》中的盧卡斯與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的肖某某,均因一句未經證實的指控而承受了遠超事件本身的代價。
當我們在讨論性騷擾問題時,既要保護受害者,也需警惕誣告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唯有在理性求證與公正審判的基礎上,才能避免下一個“盧卡斯”或是“肖某某”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