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莫·德爾·托羅,1964年10月9日出生于墨西哥,電影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1985年,監制了個人首部電影《朵娜和她的兒子》。1993年,編導的恐怖電影《魔鬼銀爪》獲得了墨西哥Ariel獎金獎、最佳處女作獎,吉爾莫·德爾·托羅則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原創故事、最佳編劇三個獎項。2002年,執導了科幻恐怖動作片《刀鋒戰士Ⅱ》,影片全球票房達1.55億美元。2004年,執導了奇幻恐怖動作片《地獄男爵》,影片全球票房為9932萬美元。2006年,編導了奇幻電影《潘神的迷宮》,影片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吉爾莫·德爾·托羅則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提名。2008年7月11日,編導的奇幻動作電影《地獄男爵2:黃金軍團》上映,影片全球票房達1.60億美元。2011年10月28日,擔任制片人的動畫冒險電影《穿靴子的貓》上映。2012年11月28日,擔任編劇的奇幻冒險電影《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上映。2013年,執導科幻動作電影《環太平洋》,影片的全球票房達4.11億美元。2017年9月9日憑《水形物語》獲得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第7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次年3月5日,憑借《水形物語》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簡稱——陀螺。
前不久,迪士尼上映了新版動畫電影《匹諾曹》,口碑撲街。爛番茄新鮮度27%,IMDb評分5.1,比豆瓣的5.6還要低。
時隔3個月,陀螺的《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匹諾曹》在網上公映,與迪士尼相反,陀螺的《匹諾曹》獲取一緻好評,爛番茄新鮮度98%,IMDb評分7.9,豆瓣評分8.0。
陀螺的匹諾曹到底強在哪?筆者認為主要有情節、美工和主題三點。
魔改的劇情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多少看過原著,内容其實比較豐富。雖說不長,但情節比影片曲折多了,還原度較高的是2019年真人版《匹諾曹》,意大利人拍的意大利童話。
回到今年,這兩部《匹諾曹》都對原著做了改編,或者說魔改。陀螺《匹諾曹》的魔改在于匹諾曹的誕生和老木匠喪子,後續還離譜的加入了二戰的劇情。迪士尼版《匹諾曹》也加入了木匠喪子情節,不過是一筆帶過,算是對背景的交代。
不過二者的改編在某些地方竟達成了莫名其妙的統一。
首先是馬戲團,二者重點着墨于匹諾曹在馬戲團當演員,尤其是迪士尼版本,近乎占據了一半内容。其實原著中馬戲團所占篇幅 極少,也就兩三個小節。并且馬戲團團長給了匹諾曹5個金币,才引來了貓和猴子。
修改比較大的還有主人公匹諾曹,原著中他是個讓人讨厭的熊孩子——好吃懶做,撒謊成性,不聽勸阻,貪圖享樂。是一系列的變故和仙子的循循善誘才讓他走向正軌,最後變成了真的男孩,和老木匠一起幸福快樂的生活。
而在迪士尼版本中,匹諾曹被美化成了一個未開化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但本性是好的。在貓和狐狸的誘導下去了馬戲團,又在孩子們的誘導下去了歡樂島。自己壓根就沒有錯,那匹諾曹還怎麼成長呢?過分的美化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陀螺的匹諾曹也有美化嫌疑,沒怎麼體現出匹諾曹的頑劣,但比之迪士尼還是強了不少,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一點很有意思,不管是陀螺的匹諾曹還是迪士尼的匹諾曹,都有人肉引擎的情節。
一個是救完父親後匹諾曹引擎:
一個是猴子引擎:
放心,關于形象設計這裡沒有主觀臆斷,好看不好看大家心知肚明,僅僅讨論下設計理念。
首先是匹諾曹的人物形象,迪士尼中規中矩,一股迪士尼味撲面而來,可以,這很迪士尼。
到了陀螺這畫風突變,匹諾曹不再是完美的木偶,而是酒後的憤怒産物。老木匠親手砍了兒子墳頭的松樹,也不管樹上有沒有眼,用就完事了。背後幾顆歪歪扭扭的釘子使其更加符合酒後出廠的設定。不知道陀螺是不是對國内的根雕也有了解,匹諾曹的頭很有根雕的意境。
樹上的蟲洞正好在心髒的位置,預示着匹諾曹空白的心靈,這個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而且蟋蟀就住在這裡,暗示着三觀奇正的蟋蟀是匹諾曹的人生導師,注定會帶他走向正确的方向。蟋蟀死後被放在了印有兔子的火柴盒裡,然後安放在心髒的位置。前後呼應,簡直離譜。
正好提到兔子,作為國人或者說不了解基督教的人其實很難理解為啥冥界有兔子,難道兔子是類似于牛頭馬面或者黑白無常的角色?查閱資料後發現這可能是一種隐喻。
在基督教中,兔子和複活節有着緊密的聯系。在歐洲的新石器時代,野兔與人類一起被埋葬。考古學家将此解釋為一種宗教儀式,野兔代表重生。這裡的用黑色兔子可能是人類死亡後開啟新的輪回,所以才會用黑兔擡棺。當然了,這些是筆者的臆測,如有不妥,可在評論區留言。
最後看看冥王和仙子,說實話,到現在也不太明白為什麼冥王和仙子是姐妹。
她倆人的形象感覺就是陀螺的個人喜好,這密集的眼睛有沒有讓你想到《地獄男爵2》?
前面亮點迪士尼雖然做的不出彩,但也沒有太差,但這裡迪士尼比之陀螺就差多了。迪士尼的劇情低齡化嚴重,加上匹諾曹人畜無害的人設,整體下來匹諾曹似乎認識到了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認識到,說有區别也有,說沒區别也沒啥區别,基本看不出匹諾曹的成長。
陀螺十分新穎的引入了死亡的概念,原著中黑兔擡棺本隻是仙女用來讓匹諾曹喝藥的小手段,但陀螺給變成了真的。死了就是死了,黑兔真能給你擡到冥界。
四次死亡也凸顯了不同的主題,從不同角度刻畫各個角色的形象。
第一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發生在老木匠與馬戲團團長争奪匹諾曹時,二人掙紮不下,一個失手匹諾曹摔到了地上,被車撞死了。
老木匠此時還沒把匹諾曹當做自己的孩子。從一開始的驚吓可以看到,老木匠比較害怕這個會說話的木偶,自然沒辦法把它當作自己的孩子。争奪時的台詞也有所體現:
這和後續老木匠喊匹諾曹“My Son”形成了一種對比,那時的老木匠才将匹諾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個有着獨立靈魂的孩子,而且不是卡洛的替代品。
不僅僅匹諾曹在成長,老木匠也一樣。
第二次死亡
第二次死亡發生在墨索裡尼看表演的時,匹諾曹故意醜化他,一氣之下下令開槍把他做了。
戰争時期,群雄割據。有權人的話就是法律,普通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蝼蟻和草芥。這方面就不多做贅述了,感覺更多是在凸顯戰争時期的百般醜惡。
第三次死亡
第三次死亡發生在匹諾曹犧牲自己引爆炸彈救老父親時:
看到匹諾曹坐在炸彈上時,筆者一度以為匹諾曹會瞬間飛升,結果并沒有。飛升是匹諾曹自己的選擇——為了救父親一命。
匹諾曹果斷引爆炸彈,把父親和猴子送出了鲨魚嘴(陀螺的畫風有點抽象,筆者以原著為主,暫定為鲨魚)。這裡隐約體現了匹諾曹可以為了老父親犧牲自己的決心,可因為有複活的能力,觀衆可能會以為這就是一次簡單的營救行為。
筆者感覺更多是一種鋪墊,為了第四次死亡。
第四次死亡
第四次死亡也是為了救老父親,因為爆炸的威力過大,老父親也暈了過去,殘缺匹諾曹隻得犧牲自己将老父親送上岸:
這次死亡也是匹諾曹的最後一次死亡——為了快速複活,匹諾曹犧牲了自己無限複活的技能。這暗合第一次死亡時冥王的提示——每次死亡後的複活時間都會更久。如果想快速複活,隻能打破規則,打破規則的下場就是會失去規則帶來的好處,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匹諾曹的成長觀衆都看在眼裡,為了愛放棄了永生。
到這裡,匹諾曹也終于變成了真正的男孩,不是外表上的,而是從心底發生了改變。最後沒有變成真人的設定可太棒了,如果你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男孩,有沒有外形重要麼?
最重要的還是空洞的心有沒有被愛填滿罷了。
迪士尼還是太迪士尼了
上面說的這三點迪士尼能做到麼?他做不到,如果做到了還能是迪士尼麼?曆史包袱和政治正确讓他隻能做出這樣的《匹諾曹》。不是說低齡化不好,也不是說政治正确不好,隻能說迪士尼沒有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至少,這一次沒有。
參考文獻
1. The Ancient Origins of the Easter Bunny
2. Wikipedia——Guillermo del T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