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話的人物對話,新聞事件等等告訴了觀衆一些必要的信息。第一話之後剩下的人物對話就基本把觀衆排除了,新的信息基本靠新聞報紙廣播展示給觀衆。

2.人物對話不照顧觀衆,對話極度貼近現實。觀衆看他們對話,就像一個與他們無關的路人偷看并偷聽他們談話一般。談話内容對話雙方知道或一方暗示知道,但觀衆不過是一個路人罷了,沒必要說得這麼詳細。例如,A:事情辦好了嗎?B:辦好了。路人:?

3.衆多暗線與伏筆。于是乎,人物動機與心理往往當時沒法了解,沒有超強記憶力的話最少要看兩遍。

4.多使用鏡頭語言,細節很多。不敢說每一幀都必不可少,但是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有些短鏡頭甚至展示了關鍵信息,一不留神就忽略了。

5.主角有大病。冬彌的女神論顯然是某種認知錯誤,行事不合常人之理。雖然觀衆能看到他的部份心理描寫,但是要和一個有病的人共情,那是相當難的。

這大概是該劇評分兩極分化的部份原因吧。

劇評大概以後再補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