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特爾阿克曼”一位偉大的比利時女性導演,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她的《讓娜迪爾曼》在2022年的視與聽影史百大榜單中,無論是在影評人還是導演中,此片都穩居前三的位置而看完《安娜的旅程》後,我來鬥膽評價下香特爾阿克曼的第三部長片作品。

阿克曼一向以固定鏡頭、長鏡頭為主,在此片也不例外。影片開頭,固定機位、構圖也是經典的對稱設計,右邊列車與軌道強烈的摩擦聲将我們所吸引,尖銳的刹車聲傳來,随後人們急促的腳步聲從右側進入鏡頭中心,主角安娜也在此刻出場,然後她走向了更遠的景别,而人們的腳步聲與人影也在此刻消失。聲音與空間,我認為是阿克曼作品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相比上一部《讓娜迪爾曼》的封閉空間,此片則更像在空間中漫遊。

阿克曼重新構建了屬于她自己的聲音框架,以聽為主、看為輔。認知整個聲音系統,要先從車開始。“車”一個永遠流動着的物體,随着風的流動融為一體,呼嘯而過的車,留給我們的也隻有“聽”的感覺。在阿克曼的電影中車也可以作為呈現人物内心感受的存在,與第一個男人交談後離開時,男人目送安娜離開,遠處的列車一次次的呼嘯而過,這更是寓意着安娜永遠在漫無目的的流浪。

除去固定鏡頭之外,移動鏡頭則以跟随人物走位橫移為主。再就是“窗戶”,此片最常出現的元素,安娜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無論是在旅館内還是行駛途中的列車裡,她都會打開窗戶,聆聽每個城市各種各樣的聲音。安娜打開窗戶則是她在這個封閉空間中接觸生活的唯一方式,窗戶更像是城市的耳朵,讓安娜與城市産生一種奇妙的聯系。

在此片中,阿克曼故意模糊對“家”的概念從而突出安娜孤獨的特點。這讓我想起安哲,在流浪與孤獨中,安哲是曆史與個體的放逐展開,而安娜的旅程是人物個體的自我放逐。

當人物不再流浪時,旅程結束後,聲音漸漸被抹去,留下的僅剩那枯燥的電話留言與望不到頭的絕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