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是《馴龍高手》上映15周年,但我第一次看它,其實是12年前的暑假。彼時我還在讀高中,才剛迷上電影,開始刷所謂的“豆瓣250”。它與一衆高分動畫,幾乎形塑了我對什麼是好動畫、好電影的理解——不隻有完美的視聽體驗,還有少年與龍跨越物種的信任和成長,在父母期許的框架之外去聽從内心的聲音。
等了這麼多年,終于看到小嗝嗝和沒牙仔“活生生”地出現在大銀幕上,帶我們重返博克島。在開場前,我就對這部《新·馴龍高手》抱着很高的期待,畢竟預告的還原度幾乎一模一樣,視效也做得非常精細。唯一的疑問就是:一樣的劇情,再看一遍,它還能給現在的我什麼感受?

答案是:依舊好看,依舊震撼,那些心底的感動也全都回來了!沒牙仔這次是真的“活”了過來,每個動作都是那麼真實靈動,它還是萌物的天花闆,畢竟誰能拒絕一個會對你歪頭殺的黑鱗大貓呢?我也仍在手摸頭敞開心扉和翺翔天際的時刻感到激動,在最後小嗝嗝接受自己失去小腿、艱難離床站起的那一刻落淚。
這幾乎是我看過的“真人化”裡,最不違和、0魔改,從細節、品質到觀感都高度統一的作品。原班人馬保障了它從根源上的純粹性,所有技術革新最終都是為了讓我們相信那個童話是真實的。
從動畫版的98分鐘到真人版的126分鐘,多出的半個小時,給到了臨海而建的博克島的實地美景展示,一人一龍深厚情誼的細化,以及終極大戰時更豐富的戰術細節呈現。龍族不同種類的設計,既保留了動畫的辨識度,又增加了生物肌理的真實感。博克島的懸崖海浪、穿越雲層後看到的流光、群龍混戰的大場面,則擴充了它的暑期檔大片氣質。
一句話總結,這幾乎就是彌補動畫版各種細節、場面的“PLUS版本”。

而回到影片的故事,會發現它以更詳實的方式,講述小嗝嗝的成長線。從開篇起,他的自卑與逆反心理,就被進一步深化了。因為維京人要對付時不時來襲的惡龍,所以他們往往身材魁梧、身手靈活、性格強勢。但小嗝嗝卻是個異類,他長得瘦小,飾演的男主梅森就像《社交網絡》裡的兩個男主生了個孩子,一半是傑西、一半是加菲,滿臉寫着聰明溫柔,同時自卑、不受認可、哪哪都不行。他簡直就是小嗝嗝本嗝。
偏偏這樣的他,卻又是族長的兒子,自成強烈反差。他和周圍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被嘲笑如果不是血緣關系,早就會被族人抛棄。他很努力地融入,但就是行不通。所有人都指着他這整個人,厭棄他的存在本身。

小嗝嗝的殘疾并不是結局時才有,恰恰相反,那時他因為身旁有沒牙仔,反倒是完整的;而電影開篇時的他,才是“殘疾”的,一種社會關系與内心深處的“殘疾”。
當然,他的一次意外擊中,也導緻了沒牙仔的殘疾。作為一隻落單的夜煞,沒有族群的幫助,傷殘且不會飛的龍,注定将會死去。
雖然無法透過言語交流,但二者用了另一種方式,驗證了彼此是同類,那就是眼神、氣味、動作、姿勢。小嗝嗝終于意識到,自己無法對龍痛下殺手,他這一生都不可能成為屠龍勇士,因為他的天賦就是共情龍的感受——“我在它的眼睛裡看到了恐懼,看到它就像看到我自己。”族群之間的恨意長久不絕,但族群是族群,個體是個體,兩者的愛憎從來不該被直接劃上等号。
《新·馴龍高手》在這一塊用了更久的時長,小心翼翼地處理着他們的情感關系。這個過程中,小嗝嗝展示出一個人的勇氣不是“非黑即白”的。也許在很多時候他是慫的,但向沒牙仔主動伸出那隻手時、給沒牙仔裝尾翼時,那緊張到發抖卻又堅持執拗的态度,是另一種勇敢。即便被父親誤解、被族人質疑,也要拼盡全力保護沒牙仔的安全。他們的關系,起于都是不被理解的同類,而後因逐步接近的勇氣,演化成依賴,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傷痕裡相互認領。

另一個用更長時間講的深化表達,則是父母期許與真實的自我,必定有所差異。愛你的人,對你的要求就是合适的嗎?如果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就是對的嗎?
影片前段和中段,小嗝嗝和族長父親有過兩次對話,但即使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他倆不是雞同鴨講,就是無話可說。這是典型的想愛又不會愛,後退了舍不得,靠近又無法理解,隻能反複拉扯。父母總是把他們眼中既定的前途,加在孩子身上,并誤以為這就是愛,直到矛盾集體爆發的那一天——也就是代表着成人禮的屠龍日。
主動戳破一片祥和的假象,是從疏離到真正理解的第一步。接下去,小嗝嗝帶着部落第一代的龍騎士從天而降,改變戰局,走出屬于新一代的路,同時也獲得認可,維系了親情的紐帶。

小嗝嗝像每一個站在人生分岔路口的我們,每個階段都會有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彷徨。而如何尋找自我,如何與自我和解,如何直面殘缺,如何找到同類,如何追求想要的人生,不隻是一時的命題,也是一生的命題。除了我們自己,沒人能決定我們的一生該是什麼樣子。
最後解釋下,我為什麼會在結尾時落淚。不是因為小嗝嗝殘缺了,而是因為他有了能夠羁絆、攙扶一生的夥伴,所以此刻迅速接受并跨越了自己的殘缺。他和沒牙仔此刻終于都完整了,曾經折翼的人,等到了龍翼破開雲層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