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和你分别都像是永别,瑪拉·萊斯特這樣說到。這是1940年上映的愛情悲劇片《Waterloo Bridge》中的台詞,影片中文譯為《魂斷藍橋》。由費雯麗飾演瑪拉·萊斯特,羅伯特·泰勒飾演羅伊·克羅甯。

《魂斷藍橋》是世界經典三大凄美不朽愛情電影之一,芭蕾舞演員與軍官的愛情悲劇,多少年來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讓人熱淚盈眶。

初看電影時,覺得開篇兩人的進展過快,第一天認識,第二天就要結婚。但想想是瑪拉·萊斯特那樣的女孩,也就理解了,畢竟費雯·麗是真正的絕代佳人。基于電影的背景,故事發生于一戰期間,羅伊作為一名軍官,注定是朝不保夕,當遇見真愛時,當然要拼盡全力去追求。再者,也許是中西方愛情觀念的差距使然。這些因素使得電影的開篇呈現,讓人覺得有些随便,但愛情這種事,魔幻的很。現實也許比這更荒唐呢。

說回電影,兩人決定要去結婚時,我以為一開始就會遇到阻礙,無功而返,畢竟是愛情悲劇。但一切都很順利,得到長輩的認可,拿到批準,軍婚優先,去往教堂。一切都很順利,順利的讓人害怕。事情最怕的就是在快要成功時給一記當頭棒喝,一切努力都變為泡影。不幸的消息傳來,軍隊要提前出發去往戰場,火車是開的那樣快,兩人隻得匆匆遠望一眼。我第一次希望追火車的戲碼上演,當時真的是為戲中人而喜,為戲中人而悲。

在這之後,瑪拉的生活也難以維系,她幾乎一貧如洗。她因與羅伊見最後一面,失去了舞團的工作,随後好友基蒂與她一同辭職。好在基蒂的鼓勵和與羅伊的來信維系着她對生活的熱情。直到在報紙上得知了羅伊的死訊,她的精神崩塌了。最後她為了生活,淪為了應召女郎。但老天又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多年後兩人在車站相遇了,面對瑪拉,羅伊的愛意不減,甚至更勝從前。瑪拉該何去何從?

其實看到中間,我以了然這注定是個悲劇結局。除了戰争背景的驅使下,還有性格悲劇使然。劇中好多台詞都表現了瑪拉的性格,她感性,情緒化,但又悲觀,易自暴自棄。當兩人去結婚時,瑪拉說‘it is too easy,I am frightened.’;為與羅伊母親見面,花掉了僅剩的10塊錢;在看到羅伊的死訊,暈了過去;與羅伊母親見面時無法承受打擊,而變得胡言亂語;此後傷心欲絕的瑪拉淪落紅塵,為了生存。而影片中的基蒂則是與瑪拉性格截然相反,兩人的對照則更能凸顯瑪拉的性格悲劇。基蒂熱情,向上,講義氣,為了兩人的生活瞞着好友去當了應召女郎。正如基蒂說的,we are young and it is good to live.如果羅伊愛上的是基蒂,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瑪拉去拜訪羅伊家,克羅甯夫人不計前嫌,熱情的歡迎了她,表示她們會成為很好的朋友。親人們也熱情的歡迎了瑪拉,因此這也使瑪拉的負罪感特别強烈,不願使羅伊家的聲譽受影響,以及自己難以原諒自己,于是留下一封信不辭而别。羅伊瘋狂尋找,找到基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瑪拉并不是去車站等待自己,而是去應召。羅伊悲從中來,繼續尋找瑪拉,但愛人已經在滑鐵盧橋變成了冰冷的屍體。象牙雕掉落一旁,孤獨落寞。後來,羅伊終生未娶。

當瑪拉将賦予自己幸運的象牙雕送個羅伊作為定情信物時,不幸就開始了,也許是羅伊将運氣分掉了,很難說羅伊死而複生是否有象牙雕的功勞。我猜導演有這個巧妙安排。故事開篇,處于二戰時的羅伊看着象牙雕在滑鐵盧橋上陷入回憶;瑪拉死時,也給了象牙雕一個特寫;結尾也出現了象牙雕。很難說這不是一個重要線索。

當然,電影也反應了戰争的殘酷性。空襲的警報聲響徹天空,人們擠入防空洞;自知時日無多的人們到處尋歡作樂;愛情被戰争粉碎。電影也隻是冰山一角,一二戰中這樣的事情可能是習以為常

這不僅是一部經典的愛情片,也是一部反戰片。沒有用過多的鏡頭渲染戰争,但戰争的殘酷性不言而喻。

斯人已逝,生者獨悲。


...

網圖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