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由一段充滿磨砂感和歲月感的影像切入,當影院裡的燈暗去,暗室與熒幕共同構成的視覺空間帶領觀衆模拟影片的最外層的叙事角度:已經長大成人的Sophie面無表情地獨坐在陰森的房間裡,翻看少年時和父親在DV機中留下的影像。這台DV是父親的,如今轉手來到Sophie手中。随着DV的播放,我們來到陽光明媚的土耳其,在這裡Sophie會與父親度過一個快樂又勉強的假期。
父親與母親
Sophie的誕生似乎是個年少輕狂時的意外。不難看出父親還相當年輕,甚至被路人當成Sophie的哥哥。一對壯年夫妻帶着一對比Sophie小的孩子,但在父親看來,這對夫妻卻“太老了”。Sophie極有可能在父親成年前後就誕生的,據推斷他應該僅僅30歲出頭。
父親是帶着手臂上的石膏出場的,他是一個有缺憾的人。父親的生活比較拮據,旅行是一次跟團遊,居住的旅社是一個外面還搭着腳手架施工的地方,房間裡連電話都沒有,他和Sophie的對話中多次提到“昂貴”一詞。父親的精神狀态不太好,Sophie入睡之後,他在陽台上抽着一根什麼東西,一幅搖頭晃腦的樣子——吸毒?這個推測似乎在他與女兒在海上的談話中得到驗證。父親冒冒失失的,他不知道自己的手是怎麼摔斷的,在拆石膏的時候把手臂誤傷,在潛水的時候把Sophie的眼罩誤丢下海底,如此他還在沒有潛水證的情況下違規進行危險項目。父親有時很奇怪,Sophie看着打太極的爸爸,在電話中和媽媽傾訴為什麼爸爸這麼奇怪。父親是個腼腆的人,Sophie想用DV也拍拍父親,但父親卻不願入鏡,叫他上台唱歌也是如此。
母親在影片中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第一次提及是父親在旅行開始時問Sophie,“你和媽媽相處得怎麼樣”。和預想的不太一樣,父親和母親的關系似乎并沒有那麼疏遠,他們在電話中的互相問候反而讓人覺得相當融洽,他甚至會對她說“我愛你”,并且把她看成是“家人”。盡管不宜作過度解讀,但作者似乎意在打破觀衆對此類特殊家庭的刻闆印象,導演仍然保持了模糊,我們甚至不知道父親和母親是離婚還是分居,或者是父親在Sophie升下後便遠走高飛了。我個人的解讀是後者,參照父親與遊艇上的男子的對話。
父母在拉扯,夾在中間的Sophie也在父母之間拉扯,她仍然在期待父母能夠複合,但結果并不如她意。離異(或者類似狀态)家庭的孩子尚且容易産生某種存在的累贅之感,更何況英年早育的孩子,他們很容易産生對生存的質疑。
暧昧與救贖
Sophie和父親的相處模式非常值得琢磨:表面上看起來,兩人其樂融融,但大概是因為長期分隔兩地,其實多處能看出來他們并不親和——此種不親和并非是在性格差異的意義上說的,而是指一種缺乏磨合。父親原本訂的是标準雙床房,但理由不得而知,可能是Sophie主動的要求,也可能是父親對父女關系的不自信,亦或許是考慮到Sophie已經處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的年齡階段。父親看到Sophie并不擅長唱歌後說想給她培訓聲樂,卻被Sophie回怼“如果沒錢就不要搶着買單”,由此也導緻那天晚上兩人的不和。在旅程結束的前幾天,父親很想把握最後的機會多和Sophie相處,于是叫她一起打水球。事實上這一段非常值得琢磨,父親可能仍然對Sophie缺乏了解,或者是為了創造和Sophie共處的機會而忽略了許多,結果是Sophie在泳池裡無所适從,難以融入遊戲。故事進行到這裡的時候,如此“平”的電影也讓我鼻眼發酸。那是一種無助的感覺,可能與水球無關。
正是如此,我似乎也能理解我在觀影初期并且至今仍然堅持認為看到的,父親和Sophie之間暧昧的感覺——當然,暧昧是一種就該詞本意理解意義上的。事實上,兩人在旅途中所經曆的種種,非常像兩位異地戀情侶之間的互動:總是想把握難得的見面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使關系再親密也仍然缺乏一種現實感下的習慣互動模式;矛盾的激化和感情的噴發總是發生在臨别的前一夜。雖然我傾向于認為父女之間沒有那層意思,但即使有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對于一個處于青春初期的女孩而言,一個陌生又熟悉的男孩的吸引力。
反過來,父親也依賴Sophie,Sophie是母親的化身,也是他無所依托的感性的化身,至少是某種感情的寄托。不過相比于其他,Sophie更是父親的救贖。Sophie對父親說“生日快樂”,并且号召一衆路人為父親唱生日歌——這是對父親童年的救贖。面對DV中可愛的Sophie的影像,面對她的善解人意,父親心生愧疚,在房間裡大哭,他深知自己無法給Sophie他們互相都想要的陪伴,以及物質條件。乃至,父親也知道自己是一個走向死亡的人,而這可能是對Sophie最大的辜負。
生存與放逐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概括父親的形象,那便是無所适從。他兒時并不幸福,當他被問到自己的11歲時,他選擇沉默地面對至少不那麼不開心的11歲的提問的女兒。他英年早育,生活潦倒,這已經奠定了他全部生存背景的總基調。因此,他遠離人群,不想在人前露面。他遠離故鄉,離開“陽光不夠”的蘇格蘭,并且認為自己很難再回歸故裡。在我的理解中,故鄉永遠與個體的生存狀态是高度關聯的,如果一個人認為回鄉是值得逃避的,那麼他事實上也在靈魂上選擇了與那些維系其最本質部分的東西相切割,因為他甚至連重新撿起自我的勇氣也已經喪失。這樣的心态與他在潛水的地方碰到的小哥不同,與Sophie也不同,他們是父親的映襯。
另一方面,他沉入神秘力量中,企圖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哪怕一些許确定性,擺在他桌子上的書是《詩歌、故事與寫作》、《如何冥想》和《太極》。也許舞池的意象也恰恰是在對應,在他沮喪孤獨的生活中,他唯一釋放自己的機會便是如此,在抽煙之後随意搖擺,在舞池之中任性舞動。他甚至在花錢的問題上相當令人疑惑,父親為什麼要花850英鎊買下一條地毯?我個人的解讀是,他希望為這次難忘的旅程留下一個紀念物,它重要到值得讓他付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數字。還有一點我有些不确定的是,父親喜歡女生,但也和一個叫Keith——男生的名字——“有新的進展,雖然并沒有想清楚,但在考慮一起租房”(事實核查請求)。
父親努力過,至少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旅行中,他沒有延續他自己父母帶給他創痛,而是始終面對女兒時,盡量承擔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武裝一幅看似可繼續維持的形象——盡管此種維持是不堪一擊的,乃至是筋疲力盡的。我們看到父親在聽到人們對他唱生日快樂歌的時候,眼神裡完全沒有喜悅,而是無比的沉重和凝滞,随之而來的便是他赤身裸體地痛哭和崩潰。也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父親最終耗盡了自己的能量:Aftersun,在夏陽明媚的地中海之後,救贖的、刺眼的光線終于吞噬了父親。
舞蹈與死亡
這裡不得不提到以一種非常突兀地方式貫穿全片的閃動影像。“舞池頻閃”的主角除了父親以外,他對面的其實是長大後的Sophie——其實在觀影的時候,我一直以為那是母親。确實是Sophie,而這也給出了更多可以分析的可能。舞池頻閃出現若幹次,第一次在片頭,第二次在快樂的潛水後,第三次在夜晚的争吵後。最後一次則是在臨别前的一個夜晚,父親拉着Sophie加入了一個舞池,與此同時,畫面又切入頻閃當中。
舞蹈的意象究竟意味着什麼?從畫面而言,舞池的畫面閃動頻率非常高,以至于我必須下載影片并且不斷暫停才能大緻看清舞池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因此,或許這并不重要,導演至少希望傳達父親精神狀态的混亂。因此,舞池頻閃的主體可能是父親,在他吸食緻幻物之後,在他反思悲慘的人生時,在他的夢魇裡,他絕望地舞蹈,他也隻能舞蹈。
但如果細緻地分析,在最後一次頻閃中,舞池中的成年Sophie似乎在人群中尋找父親,靠近父親,又朝着父親怒目圓睜地大喊,把父親用力推開,最後卻緊緊抱在一起。對于一位生長在如此特殊的家庭中的孩子,無論是渴望靠近的心情,還是憤怒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舞池頻閃的主體也可能是Sophie,當他回想起父親,一個她希望救贖的人時,她希望進入父親嘈雜的精神世界中,搖醒父親,擁抱父親。
在最後一次舞池頻閃的最後,鏡頭中先給了父親一個畫面,然後是Sophie的漸遠畫面,最後Sophie變成了少時的樣子。在個人的解讀中,我傾向于認為這是對父親死亡場景的意象化處理:Sophie的救贖并沒有成功,父親最終選擇離開世界。最終的小Sophie形象,則可能暗示,正是那個看似融洽歡樂的假期,成了使父親最終無法承受生命之重量的時點。
父親的死亡宿命,事實上在電影的各處已經多有暗示:他在與遊艇男子的攀談中自稱“能活到30歲已經很驚喜了”;他在過馬路的時候任步伐點動,險些被大貨車撞上;他在衛生間裡将浸水的毛巾捂住口鼻,身體微顫;他站在陽台的欄杆上,顫顫巍巍,張開雙臂;他在尋找Sophie的夜晚獨自在夜裡走向深海——随後是畫面的全黑。
成長與留白
影片一個值得分析的地方是Sophie與父親似乎有着同構的心理狀态。在第一晚Sophie沉眠的鏡頭之後,緊接着一個次日白天父親以同樣的姿勢趴睡的鏡頭。導演似乎在暗示一種通過基因遺傳的悲劇。至少影片并沒有給長大後的Sophie一個積極的描寫,而她陰郁的臉也與她少時的燦爛形成對比,不禁讓人扼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至少作者傾向于引導我們思考的方向,是父親的死亡。或許她沒有想到,那次在海邊的陪伴,或者是某次難忘的旅行,成為她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影片呈現出一種壓抑的氛圍,但色彩總體則是明亮,也不乏對一些輕松話題的探讨,而這些也塑造了Sophie。首先當然是父愛的主題。父親教Sophie防身術,希望自己不在她身邊的時候她能保護好自己。父親提醒Sophie不要抽煙,吸煙有害健康,并且也大概是基于自己的境遇。全篇最令人有父愛感觸的地方或許是,他對Sophie說,“我想讓你明白,你可以和我說任何事情,随着年齡的長大。”Sophie浸潤在父母的關愛中,盡管父親的印象總是缺席的,但她仍然也愛着遠處的父親,她說“隻要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她和父親就仿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