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謂“女性主義”:一場高調營銷與内核割裂的鬧劇**
- 電影以“女性覺醒”為賣點,實則内核與王朔、王小波式的“特立獨行者叙事”更接近。導演邵藝輝試圖用性别議題包裝一個老套的“少數清醒者對抗庸衆”的故事,導緻主題混亂:既想讨好女性觀衆,又想維持文藝片的“反标簽”姿态,最終兩頭不讨好。正如批評者所言,“披着女性主義外衣的特立獨行,本質是營銷的投機取巧”。
- 影片對“獨立女性”的刻畫浮于表面:女主角鐵梅的“強勢”靠穿衛衣、帶娃、怼前夫等符号堆砌,而女配角小葉的“需要保護”則依賴毛衫和戀愛腦設定,這種二元對立恰恰暴露了創作者對女性複雜性的想象匮乏。
### 2. **情節設計:用文藝腔掩蓋邏輯硬傷**
- 強行制造沖突的橋段比比皆是:前夫哥與現男友因網約車偶遇的巧合、碳酸飲料噴濺的刻意搞笑、離異男性對女配“忠貞不渝”的童話式美化……這些設計被觀衆吐槽“為了戲劇性犧牲真實感”。
- 導演沉迷于上海小資情調的“滬味”細節(如摩登天空Livehouse、巨鹿路文化符号),卻忽略了普通觀衆對真實生活的共鳴需求。影評人尖銳指出:“書架和錄音台的擺設再精緻,也撐不起一個空洞的靈魂”。
### 3. **性别議題:一場自說自話的虛空辯論**
- 影片對兩性關系的批判充滿矛盾:一邊嘲諷男性“普遍不行”(如趙又廷角色的陽光化處理削弱了批判力度),一邊又讓女主角依賴男性角色推進劇情(如章宇飾演的“理想化男友”)。這種“既要罵男人,又離不開男人”的叙事,本質是對女性獨立的矮化。
- 更諷刺的是,影片回避了單身女性真正的困境——如影評人所言,“穩定而排他的性生活”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但電影卻用“架子鼓手追求者”“離異忠犬男”等虛假解決方案糊弄觀衆,堪稱“用浪漫主義糖衣包裹現實問題的鴕鳥策略”。
### 4. **演員與台詞:演技救不了劇本的先天不足**
- 宋佳的演技确實亮眼,但她的氣場反而暴露了其他角色的單薄:章宇、趙又廷等男性角色淪為工具人,鐘楚曦的小葉更像一個“需要被拯救”的刻闆花瓶。所謂“女性互助”的升華,最終成了“強勢母親訓導叛逆女兒”的老套戲碼。
- 台詞設計試圖用金句撐起深度(如“當觀衆已經很不錯了”),但這些雞湯式宣言缺乏真實生活的血肉支撐,被批評為“金句展覽會式的自我感動”。
---
### 總結:一部精緻的投機主義标本
《好東西》的失敗,在于它試圖用文藝片的精緻外衣包裹商業片的算計,用性别議題的熱度掩蓋叙事的平庸。它對“獨立女性”的想象停留在符号層面,對兩性矛盾的探讨流于表面攻讦,最終淪為一場“罵男人—誇女人—強行和解”的循環表演。正如影評人總結:“當導演忙着給角色穿衛衣和毛衫時,真正的女性早已脫掉這些标簽,在泥濘中活出了更複雜的模樣。”
AI的評價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