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是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在1920年發布的長篇小說,曾獲1921年的普利策小說獎,故事發生在1870年左右。華頓出生在美國富裕家庭,對上流生活有着清晰的認識,她經曆過一場不幸的婚姻,這使她對純真的愛情與當時的一戰後的rigid的美國社會的矛盾有着深刻體會,她經曆了一戰,她經曆了美國舊社會的崩塌,與羅斯福新社會的建立,但我認為她寫這部作品更多的是對舊社會的懷念與反思。

馬丁的電影我是非常喜愛的,而且尤其是這一部,古典而又唯美的畫面,浪漫又悲劇的愛情,說實話我無法站在一個很客觀的視角去聊這部電影,太喜歡了。看了馬丁的導演采訪,他讨論了自己的創作曆程,他将重點放在還原,還原當時的生活、服飾、用品、建築,受益良多。

何為純真年代,那是一個被貴族禮儀和道德規範所束縛着的,一個封閉、虛僞、内在複雜的時代。自由的愛是不被允許的,紐蘭正如他的名字一樣newland新大陸,他是時代的新思想新力量,站在時代準則的對立面,他是開拓者也是反抗者。紐蘭喜歡上了梅的姐姐艾倫,但因為家族他被迫娶了梅,艾倫是一個寡婦,離過婚,紐蘭對艾倫的愛在那時是不被道德接受的,但卻是一種自由的大膽的愛,那是兩個孤獨而又自由的靈魂的碰撞而産生的溫暖,但兩個人站在時代的巨浪前太渺小了,考慮到家族的聲譽,妹妹梅的幸福,他們不得不默默的藏匿起這份情感,終成遺憾。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選角問題,菲佛雖老魅力仍在,但是為毛梅要用瑞德,不是說梅就不能好看,而是瑞德太好看了,還年輕,我要是紐蘭我一定選梅。

所謂純真,我認為更多的是人在回憶過去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過濾掉痛苦和沖突,隻留下美好的片段,這隻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與情感寄托罷了。紐蘭對艾倫那純真而自由的愛在碼頭的那場戲體現的淋漓盡緻,那也是我最愛的一場戲。夕陽下,紐蘭看着艾倫的背影,欲言又止,他對自己說:“如果那艘帆船駛過燈塔之前,她都沒有回頭,我就轉身離開這裡。”唯美的畫面、音樂正如紐蘭這時瘋狂綻放的感性,将紐蘭吞沒将我們吞沒,而艾倫又說,如果那時紐蘭能叫一聲自己的名字,那麼她一定會回頭。這兩句話,這份情感,是他們藏在心裡無法言說的秘密。愛而不得,終生遺憾。

馬丁在電影的背景層面下足了功夫,馬丁對每一部電影的認真,對電影的熱愛也正是我們要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