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就到了年中總結的時候。
今天Sir要公布的成績,你可能猜不到——
2019上半年20佳電影,華語片占幾強?
不是來自野雞榜單。
而是專業網站Metacritic,這幾乎是“權威”和“高品味”的代名詞。
通過一個公式,将各大媒體專業影評人評分加權彙總,得出一個最終得分。
也就是說,它并非一家之言。
而是(海外)權威媒體對一部電影綜合評價的反映。
2019,哪些電影上榜?
必須得誠實地說,不少連Sir都沒看過。
Sir打算先收藏下這份片單,回頭把課補上。
《女服務員》
Metascore:81
還記得《何以為家》中那個每天出門前,不斷按壓乳房給孩子儲食擠奶的女工嗎?
一樣的底層。
一樣的托着一個孩子。
不一樣的——
《女服務員》枯燥的生活下,有情欲在暗潮洶湧。
她該如何平衡?
Sir隐約感到一隻小雞要破殼而出的沖動,那是一個女性發現自己的過程。
《民主的邊緣》
Metascore:81
巴西紀錄片。
導演佩特拉·科斯塔帶我們以一個自省的角度,看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出好戲。
《好萊塢記者報》的約翰·笛福說它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編年史。”
民主的邊緣,和民主的絕緣,哪個更令人心碎?
《影》
Metascore:81
演員有“替身”,将士有“影子”。
單憑這個噱頭就知道:場面,足夠好看。
張藝謀繼《長城》之後,再次推出讓外國觀衆目瞪口呆的武俠作品。
第1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第2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觀賞效果獎得主。
一場視覺盛宴,至于劇情……
隻能說是“寫意”了。
《我們》
Metascore:81
《逃出絕命鎮》後的另一種恐怖隐喻。
電影中,隔絕真身和複制人的,是一層堅硬的地表。
而在美國,曾劃分兩種生活方式的,是一種叫“奴隸制”的制度。
将南方與北方隔絕成兩個世界。
長期受壓迫的傀儡,必将奮起反擊,和真身争奪有“人權”的幸福世界。
但刀刃懸在“我們(Us)”之上,又有誰是幸存者?
《戰中女人》
Metascore:81
一部有大愛的電影。
台版的譯名更形象——《進擊的大媽》。
隻要内在有力量,全世界都是你的主場。
失意時可以看,足夠打雞血。
《胭脂紅街吉他》
Metascore:81
繁華都市紐約的一隅,是屬于吉他制作者的小世界。
Sir也有一把吉他。
琴箱上有一塊瑕疵沒有刻意修複,也正因此才看中它。
老人收集各種來源的廢木,造琴。
誰又知道——
最了解這座城市風雲變幻的,是站在CBD最高層那個人,還是街角不起眼的藝人?
《放松者》
Metascore:81
屎尿屁橫飛。
但。
足夠魔性,足夠cult。
《摔跤手》
Metascore:81
摔跤有摔跤的規則,生存有生存的規則。
二者有無共通之處?
美國影評人肯尼斯·圖蘭說:“好的運動電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而非隻是遊戲本身。”
《罪惡小城》
Metascore:83
羅傑·摩爾在《電影國》雜志上說:這是一部深度剖析“強奸”的電影。
一場性侵,被報道發酵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絕對意想不到。
《高材生》
Metascore:84
青春喜劇。
網友@Mathilda的評論很貼切:
“每一代青年都值得擁有一部令人憤慨煽動人心并且予之定義的喜劇電影。對上個年代青少年來說,這可能是《太壞了》,對上上個年代的青少年,則可能是《春天不是讀書天》,而《高材生》則很有可能是這一代的那部電影。”
你可以在裡面找到《老友記》的菲比。
重返青春,和姑娘們一起再瘋一次,有何不可?
《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
Metascore:84
好電影必定是各種優秀元素的集合。
配樂、畫面、對白......共同構成一個飽滿的故事。
《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單攝影就是教科書級别。
A24出品。感受到那種feel沒有?
以小見大,精雕細琢,不緊不慢。
不單屬于一個社區,一個族群,更是屬于所有人的故事。
《玩具總動員4》
Metascore:84
小時候覺得最好的朋友就是巴斯光年。
最好的女朋友是牧羊女。
最恐怖的事,莫過于被“主人”抛棄後,撞見長着嬰兒頭,毛手毛腳,眼皮耷拉着的大蜘蛛畸形玩具!
不,最恐怖的其實是——離别。
如網友@柴斯卡所說:《玩具總動員4》是皮克斯寫給中年人的重啟之書。
因為一次次分手後,再無依靠,不得不去尋找自己。
不怕,有胡迪在前頭引路。
《過境情迷》
Metascore:84
德國流亡作家安娜西格斯(情欲大師)同名小說改編。
錯亂時空下的愛情,克制而隐忍。
電影的高級感,有時就在于這一回眸的目光。
《江湖兒女》
Metascore:85
将賈樟柯的電影串聯,打通為一個宇宙。
道理樸素,情深義重。
誰不想過得轟轟烈烈留下點痕迹,但誰又不是扯淡人生中的一抹炮灰。
《候鳥》
Metascore:85
美麗的女孩,在沙漠中翩翩起舞。
結果,竟引發了一場關于大麻的戰争!
一部電影,走進哥倫比亞,了解這片土地上毒品交易和幫派鬥争的曆史。
《黑人母親》
Metascore:86
16mm膠片的紀錄片。
還原了一方土地上政治、人文和宗教的衰落。
導演西恩·貝克力薦。
《黛安》
Metascore:86
第71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特别提及獎。
雷鋒一樣的女人,把有限的生命都用于幫助别人,但内心,卻不似外表慷慨、平和。
瑪麗·凱·普萊斯演技爆表。
《大象席地而坐》
Metascore:86
胡波的處女作,也是最後一部作品。
碩果累累——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第55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觀衆票選大獎。
就在《大象席地而坐》将如雷貫耳前,導演胡波以非常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無錢,無望。
這部長達4小時的電影裡,他帶我們去找一頭滿洲裡的大象。
“滿洲裡有一隻大象,他媽的就坐在那,有人捅它,或者喂它東西,它也不動。”
主演彭昱暢這張少年臉,是否讓你想起《燃燒》裡的劉亞仁?
孤獨,無辜,無力。
悲哀就在于,我們不得不活在這種無力中。
悲哀更在于,無力有時源于我們給自己設的條條框框。
《滾雷巡演:鮑勃·迪倫傳奇》
Metascore:86
混亂的美國70年代,流行音樂與政治息息相關。
歌聲不僅是歌聲,更是武器。
巡演不僅是巡演,更是運動。
虛實結合的一部紀錄片,你将看到有迪倫本人出鏡的幕前采訪(粉絲有福了)。
但1975年至1976年的《奔雷秀》影視資料包含的東西太多,邏輯需要觀衆自己去尋找。
為了愛豆,還怕難嗎?
《野梨樹》
Metascore:86
入圍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長滿野梨樹的鄉下,年輕人紛紛外出尋找出路。
想法高于實際,胃和精神一樣饑渴。
憤世嫉俗,想成就一番事業,卻受制于鄉下的環境,濫賭的父親,愚昧的母親。
夾縫中,長成了一棵棵歪歪扭扭的野梨樹。
看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品嘗着同一份苦澀。
《阿波羅11号》
Metascore:88
登月,人類曆史上的高光時刻。
若你喜歡《登月第一人》,千萬别錯過《Apollo 11》。
激動人心的題材,人類的自豪感快要溢出屏幕。
《地球最後的夜晚》
Metascore:89
導演畢贛的第二部作品。
一個男人,尋找昔日戀人的故事。
Sir記得片場放映結束後的彩蛋,是畢贛送給在場男男女女一句祝福:“我隻能幫你們到這了。”
電影的宣傳手法引來巨大的争議,但它在影評人中的口碑卻相當穩健。
許多年後,一個根本沒聽說過什麼“一吻跨年”的年輕影迷,第一次打開這部電影。
他也許隻會說,這是一杯醉人酒,一瓶迷幻藥。
《紀念品:第一部分》
Metascore:92
盡管片名,打開方式都不太友好。
個人向傳記故事、杜拉斯式創作、英倫複古小品......這些都顯得門檻太高。
其實不然。
那些普世的情感,被發揮到極緻——
白富美女孩迷上渣男後,被傻傻地操控,如毒藤在皮下蔓延般的自毀,命運如抛物線般墜落。
2小時,對每一個在紅塵中趟過渾水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痛苦又暢快淋漓的複盤和自省。
愛情的盲目勁兒過後,敢不敢一起品嘗下殘存的惡心?
BTW,主演是蒂爾達·斯文頓母女(現實中也是母女)。
這份片單,算不上大衆。
但足夠将我們對電影的審美擡高一個檔次。
它訴說着宏大的東西往往細碎無聊。
但電影的魔力就在此——
你懂它的時候,它便能将無聊的100多分鐘,化為彈指一揮間。
并且用它對你靈魂的撞擊告訴你:
你不再是2小時之前的你了。
回不去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