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在一次朋友聊天中,
他們聊起《龍貓》這部電影,
我記得以前是看過的,
但怎麼都想不起來講的是什麼。
今天重新看了一遍,
才知道把龍貓和千與千尋的情節記混了。
看完之後,
不知道為什麼想寫點東西。

我記得有位作家說過,
一個人在二十歲之前基本上把能夠經曆都已經經曆完了,
可以開始寫了。
整個《龍貓》的故事可能就是宮崎駿年少時的一個經曆,
他把這個經曆藝術化的呈現出來了,
而畫面裡的故事,
乃至每一個場景可能都是宮,
崎駿記憶中的童年所經曆的。
而龍貓,可能就是某個民間的鬼怪故事,
還有鬼屋、神叨叨老太婆,
以及那個腼腆的小男孩。
我從小鄉村長大,
記憶中也有很多鬼怪故事,
神奇的精靈在晚上會敲你的窗戶,
以及村口的那棵大樹。
電影裡面最先觸動我的是,
姐妹倆撐着雨傘在公交站台等爸爸,
然後忽然出現了一隻癞蛤蟆。
我一下子就笑出來了,
小時候一下雨,
癞蛤蟆就出來了,
而且那個時候還是泥土的道路,
有的時候你還得繞着它們走。
但一旦看到它們在路上撒歡的跳的時候,
就意味着盛夏就要到了。

而盛夏除了不時的暴雨外,
還有成熟的各種瓜果。
影片裡是玉米和黃瓜西紅柿等。
那時,
我們基本上家家都有菜地,
除了蔬菜,
最普遍的就是黃瓜和西紅柿。
尤其是在午後,
大人們午休小孩子睡不着的時候,
聽着知了的聲音,
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
偷人家的黃瓜和西紅柿了。
這兩樣東西用衣服擦一下,
直接就可以放嘴裡吃了。


所以看到這個地方我已經有一點點的傷感了,
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仍然有這種記憶的人了,
以後再看這部動畫片的小朋友,
可能會對裡面的生活環境無限向往,
但怎麼也不可能有同樣的體驗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龍貓》裡面的每一幀,
在我的記憶中都能找到對應,
可能中日之間的鄉村生活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但為什麼我做不出來這樣的藝術性升華呢?
其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搬到鄉下的父親帶着兩個女兒,
媽媽住院,
然後兩個女兒和幻想中的龍貓的故事。
如果二十歲之前我們确實已經把該經曆的都經曆了,
那麼那永恒的少年記憶中是否仍然有很多這麼美妙的回憶?

同時,
發現以前看的經典電影都忘記了,
讀的經典書也忘記了,
或許是開始重溫經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