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公号:空鏡solo


...
圖片‖網絡


似乎所有的成人禮都必得經曆一番幻滅,張猛電影《陽台上》,便用隐晦細膩的情緒和暧昧多義的畫面,哀而不傷地講述了一則城市荒園裡幻滅與希望并行的成長寓言。

影片主人公是上海一個本地青年張英雄,父親因房屋拆遷的糾紛意外去世後,張英雄決定為父報仇。全膠片的拍攝方式使畫面具有文藝氣息的老式質感,配合着人物暧昧不清的情緒流、城市廢墟的落寞面和小人物生存唯艱的悲凉氣,使整部電影始終萦繞着一股淡淡愁緒,如水墨畫般含而不露,令人沉浸其中。

一 深入淺出的哀感

影片雖說是一個複仇故事,但對仇恨的表現不過是停留在由望遠鏡和一把小刀構成的符号叙事上。

除了那場血腥的夢境之外,張英雄的仇恨情緒一直是模糊暧昧的,在他心裡,哀痛要遠遠強于憤怒。

張英雄是一個對父母有強烈依賴的不獨立青年,父親死後,他瞬時失去了最有力的憑靠。

影片沒有正面拍攝張英雄的哭戲,他側對鏡頭,眼鏡遮擋着雙眼,隻有輕聲的抽泣和聳動的肩頭表達他的無助和悲哀。

失父的悲傷和成長的迷離一直就以這樣淺淡又無處不在的方式蘊于畫面。

張英雄深沉的悲痛無人可解,他隻能以複仇來躲避痛苦和充實空虛,在日複一日的決心裡他才能與父親同在。

廢墟、棄船、窺視、潮濕的上海天氣、逼窘的弄堂窄巷和髒亂狹小的房屋空間,都散發着迷惘青春無可适從的陰郁氣息。

對抗虛無的痛楚,張英雄唯有用小刀刺向虛無。他像是被囚于看不見牢籠的困獸,與自己争鬥。

...
圖片‖網絡


二 以窺為由的延遲

張英雄的複仇以“窺”為主。他透過望遠鏡在仇人的陽台對面進行隐秘窺測,一如希區柯克的後窗式叙事寓言,本是為以複仇之名的窺視最後卻成為反複仇的和解動機。

張英雄窺視對象是仇人和仇人的女兒,當鏡裡出現仇人時,往往是冷藍的色調,出現女孩時,則剛好是模糊玫色畫面。

少女的身體在暧昧的色彩裡若隐若現,一個反切鏡頭,畫面變成張英雄眼睛的特寫,一個青年在仇恨和誘惑面前無能為力又負隅頑守的迷惘和憂郁。

與靜态窺視相對照的,是張英雄在已被推倒的家園廢墟上的疾走。

手持鏡頭跟随着張英雄在破磚爛瓦之間遊移輾轉,晃動不穩的畫面切合着張英雄内心對故園失落的悲戚與尋覓新地的不安。

不想失去的早已失去,想得到的不知怎樣獲得,他隻能在一段青白不接的失落裡原地徘徊。

荒屋,棄船,破土,張英雄對這些廢墟的留戀,又何嘗不是一種窺呢。

張英雄透過這些破碎不堪的磚石窺視到它們曾經的溫度,在世事的推演裡,它們被時代遺棄,正如他被時代遺棄。

他窺視到的是自己的寂寞和命運。也是在這種孤獨又安全的窺視裡,張英雄躲避着成長的陣痛,延遲着面對當下的現實。

...
圖片‖網絡三 一幻一滅的成長

影片裡,張英雄除了複仇線之外,還有一條與滬漂青年沈重的交往線。

複仇線是張英雄在内部世界與自己的暗自較量,交往線則是張英雄從外部世界裡看到的社會百态。當兩線都走向末端,張英雄也完成一條内外兼顧的成長軌迹。

在前段,電影使用了很多主觀鏡頭來表現張英雄對世界單純的想象,陸珊珊的美,棄船上的燈光,都是他内心的外化。

後段,這些幻象被一一打破。一切正如鏡前與鏡後的反差,美麗的女孩卻是無能的智障,仇人不過是一個被欺瞞的可憐人,朋友不過是一個投機取巧的混混,表象之下一地雞毛,所有人原來不過都在生活的亂麻裡煎熬。

...
圖片‖網絡

電影将虛幻世界與真實世界參差疊影,比如張英雄父親去世的畫面與電腦遊戲畫面相疊,這種雙重正隐喻着虛與實的落差。

成長的印迹或許正是一幻一滅的參差前行,過激的仇恨和過美的想象都是青春的暧昧之處,當虛妄的泡沫一點點碎裂,才漸漸走向生活波瀾不驚的荒涼真相。

在最後的大雨裡,張英雄扔刀離開,從不英雄的張英雄或許做出了最英雄的決定:走入真實世界。

...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