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天,我給大家分享了不少科幻作品。
從網飛的《黑鏡》到《迷你黑鏡》短劇,再到末日題材的腦洞片《吾乃母親》。

說巧也不巧的是,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元素。
甚至可以說,在近些年的科幻片中,人工智能主題已經成為了一大主流,其中也誕生了不少口碑爆表的神作。
比如去年的小成本驚悚片《升級》,今年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等等。

總的來看,這些作品雖然設定、風格各不相同,但論其故事内核,其實都是在向我們提出這樣兩個問題——
其一,随着社會和科技發展,總有一天我們會制造出足夠多、足夠智能的機器人,如果它們集體失控怎麼辦?
其二,就算它們足夠安全,人類又真的能和機器建立情感嗎?我們真的可以接受機器人,成為社會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員嗎?

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問題聽上去有點空中樓閣,畢竟我們并非活在科幻電影中。
但事實上,在這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很多看似遙遠的“科幻設定”都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變成現實——
比如,2年前曾有專家預測,電腦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
然而Alpha Go一轉眼就做到了。

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頂級專家大衛·利維,還預言在2050年前,法律将承認人類和機器人的婚姻。
這意味着30年後,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會和一個機器人結婚。

聽上去是不是挺不可置信的?
但現實,有時候比預言還讓人跌破眼鏡——
大約10年之前,韓國的一個科研小組就已經開發出了為機器人創造基因組成的方法。
目前他們的研究方向,是找到一個方式使機器人基因與人類基因實現融合。
一旦這個技術實現,意味着人類和機器人生育後代将成為可能。

可以說,如今科技的發展,已經開始不斷逼問人類存在的本質。
不論你是否意識到這點,它都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趨勢。
而最近,騰訊剛剛上線了一部視角獨特的紀錄片。它聚焦技術發展的前沿,通過展現當下的社會現實,深入探讨了人類未來生活的改變——《明天之前》。

準确來說,這是一部紀錄片劇集。
全劇一共四集,每集探讨一個不同主題,包括——
機器人能否進入家庭成為人類的伴侶、人類是否應該擁有退出生命的權利、如何看待正在到來的永生科技,以及不同群體的人類該如何相處的問題。

從主題就不難看出,這部《明天之前》突破了紀錄片大量關注曆史和邊緣題材的窠臼,轉而通過對現實技術的展現,表達對未來生活的思考和關照。
為了完成這一系列宏大的選題,影片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因此,出品方騰訊新聞找到了英國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完成制作。

攝制組走訪近20個國家,拍攝了包括世界頂級科學家、争議話題人物以及相關行業代表人,盡可能直觀地為我們呈現了那些“今天已然發生”的悄無聲息的變革。
其中,第一集所聚焦的主題,就是“伴侶機器人”。

說到智能機器,其實它們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
諸如手機、電腦之類的設備,對很多人來說都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遲早,智能機器會以一種更“限制級”的方式出現在這個社會裡,那就是伴侶機器人。

你可以接受機器人作為伴侶嗎?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攝制組來到了美國加州一個叫做Abyss Creation的公司。
在這裡,我們能看到在現有技術下,一個伴侶機器人從外觀到智能,究竟能仿真到什麼程度。

這家公司從前是生産情趣玩偶的。在一次給産品“升級”的過程中,他們無意間打開了新思路。
如今,經過20年的研發,他們成功将AI技術與矽膠娃娃相結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投入使用的AI伴侶機器人“哈莫尼”。

從外觀上看,哈莫尼身體的每個部位都做工細緻。
她皮膚細膩,表情豐富,觸感柔軟,甚至還能模拟人類的體溫。

從系統設計上看,哈莫尼可以通過一款手機app與人類進行互動。
一旦“上線”,她不但具備Siri的智能,而且還有多種性格設定,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設置。

為了測試哈莫尼的情感互動水平,主持人曾寶儀還帶上自己的堂弟Gary,與機器人進行了一場“模拟相親”。

可以看到,哈莫尼對于Gary的種種問題不僅對答如流,而且在不同性格的設定下,她也會做出全然不同的反應。

她甚至會冷不丁說出一些莫名有哲理的話,讓人應對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伴侶機器人并不像很多人默認的那樣,都是女性。
這家公司也同樣研發了男性機器人,以瞄準女性用戶市場。

男性伴侶機器人“亨利”
它們不僅僅是解決生理需求的工具,在AI技術的加持下,也承擔起了陪伴的責任。
而且目前來看,伴侶機器人投入市場,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然而,讓智能機器進入人類最私密的情感領域,甚至挑戰傳統的家庭結構,這一舉動将面臨的阻礙絕不僅僅是技術,更多來源于倫理方面。
比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倫理學教授凱瑟琳·查理森,就堅定地抵制伴侶機器人。

在她看來,作為一種色情商品,伴侶機器人的本質是“把人當做财産”的文化;
而作為一種情感陪伴類産品,它們也會帶來“使人逐漸喪失人性”的危險後果。

因為在人類的情感活動中,“陪伴”不僅意味着相互學習、交換經驗,也意味着共同成長的過程,這些并不是娃娃或機器人能夠取代的。

對于這種觀點,Abyss Creation公司的創始人則有不同看法。
他認為伴侶機器人的存在并不是為了取代人類伴侶,而是提供另一種選擇。
對那些無法或者不願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人來說,機器人會成為幫助他們抵禦孤獨的選擇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現這些對立的觀點時,影片并未流露主觀态度,而是使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将正反兩方的發言穿插播放,從而達到一種“辯論”的效果。
而這樣做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一方面,它使影片節奏更激烈,觀衆更容易被代入;
另一方面,無論支持還是抵制伴侶機器人,辯論的雙方都能實現邏輯自恰,在了解不同觀點的同時,觀衆不由自主就會産生自己的思考。

除此之外,攝制組還采訪了幾名伴侶機器人的支持者,試圖探求他們出于什麼心理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些受訪者包括情趣玩偶用戶、伴侶機器人試用者,以及普通路人等等。
他們有人是因為在現實中情感受挫,厭倦了與人交往,從而将興趣轉向玩偶;

有人則發現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真的會對機器産生感情;

還有人表示,自己隻是“更喜歡一個人生活”,所以機器人相比人類會是更理想的伴侶……

雖然很多言論當場就讓主持人感覺震碎三觀,但影片卻始終保持理性态度,沒有對任何一種觀點加以評判。
事實上,這種問題本身也沒有什麼标準答案。
當攝制組最後找到人工智能專家大衛·利維時,他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不論支持與否,它都會發生。因為我們幾乎已經生活在了機器人時代的前夜。
如何去應對即将到來的時代,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認真考慮的。

正如曾寶儀在采訪中所說,問題沒有标準答案,不代表我們不用去思考。
因為紀錄片中涉及到的四個主題,其實全都是關乎“選擇”的,而我們的明天究竟會變成怎樣,就是由所有人的共同選擇決定的。

因此,盡管誰也不知道人類的未來将走向何處、誰都會說“曆史的洪流并非個人所能扭轉”,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不斷付出自己微小的努力,将未來變成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一個人與人能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地方。
我想,這也正是影片取名“明天之前”的真正含義——明天很快就會變成今天,但對于身處今天的我們來說,一切都還為時不晚。

關注公衆号:小皮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