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對觀影方式和質量有要求的影迷,剛剛過去的“6·18”你都“剁手”或“種草”了什麼好物?
為了更好的看電影,我們影迷對硬件的要求,通常都會有種莫名其妙的執着。
我們為了更好的看電影,去電影院時會挑選好的影廳、距離舒适的座位,有IMAX版本肯定優先考慮,什麼杜比全景聲、中國巨幕,這些普通觀衆傻傻分不清的名詞,我們全都爛熟于心。
除了影院外,我們對私人的觀影體驗也同樣有很多苛求,這也讓我們影迷群體,成為電子産品消費群體的中堅力量。

雖然今年的“6·18”我沒有“剁手”,但在過去的30年間,從我的父母,到我自己經濟獨立,為了更好的看電影,可謂追逐了不少電子産品熱潮,也花了不少錢:
知識産權真空期,我們都“剁手”了那些觀影神器?
我國國情特殊,改革開放後,社會生産力大踏步進步,娛樂文化産業作為非必須品,卻發展滞後。
大家想要豐富精神生活的時候,電影院放映的内容,由于進口片限制,自主國産電影拍攝困難産量低,影院還沒有成院線體系發展,導緻電影院可放映内容比較匮乏。
80年代,一部《少林寺》雖然引爆了全國觀影熱潮,但當時的電影院卻是在一種“消亡”的狀态,完全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論。

進入90年代,港産片有很多非正常渠道,在國内不同步的放映,比如1986年的《英雄本色》,我大概在93年才看到,盡管當時年紀小,但還是被穿風衣戴墨鏡的小馬哥帥到了。

電影院沒能正常的火起來,家庭私人影院卻風靡了千家萬戶。
由于官方層面文化産業空白,導緻知識産權真空期,在盜版瘋狂生長的年代,作為一個85後,我完整經曆了,錄像帶——VCD/SVCD——DVD的私人觀影設備進化過程。
錄像機:
錄像機時代,我們家“剁手”了松下的高保真錄像機。
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何為盜版,基于錄像帶可以無限轉錄的特性,雖然電影内容還比較匮乏,但那個時候電影的傳播,盡然發展出了建立在社交基礎上的相互拷貝!
我記得當時我家有一盤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由于沒有其他的電影看,我重複觀看了有13次之多。

VCD:
影碟機的到來,在國内可以說是快速取代了錄像機。
雖然不能轉錄複制,但VCD的介質成本更低,也決定了盜版的成本更低,買VCD影碟花的錢少了很多,還能擁有更好的畫質。

到後來的VCD半升級産品——SVCD,容量得到了一定提升,一部電影影碟數量減少的同時,還發展出一些山寨的“黑科技”。
比如集成了世嘉遊戲機MD的“超級遊戲VCD”,在當時簡直就是性價比之王!

DVD:
DVD的容量比VCD暴漲了數倍,電影的畫質也有了質的飛躍,在DVD的進化中,從D5到D9,再到現在25G容量和50G容量的藍光碟,以及近年的4K畫質DVD,私人電影的存儲介質算是暫時碰到了天花闆。
雖然DVD還長期存在着,但以今天國人的觀影習慣,大概隻有資深的電影發燒友才會購買和收集。

互聯網突襲電影業,在塞滿硬盤的下載中,我們逐漸有了版權意識
PC:
2000年後,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速也越來越快,盜版轉到互聯網上瘋狂傳播,導緻拍電影和做實體盜版的都賺不到錢。
那個時候,我們的私人觀影設備從家庭播放器,逐漸轉移到了電腦,不論是台式機還是筆記本,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滿足着影迷的觀影需求。

随着國内電影院的快速發展,在一部部好萊塢大片的感官刺激下,我們又重新有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
除了知道電影院觀影效果更好外,我們也逐漸知道了“版權”,習慣了花錢買電影票。
但看似朝陽産業的電影院,現在雖然還在高速發展,但潛在的“消亡”隐患,正随着移動互聯網和流媒體的發展,步步逼近。

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最想要的是“随身影院”!
移動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帶來了流媒體的爆發,我們想要的随時随地看大片的”随身影院“,已經在我們口袋裡,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才能看得更爽?
一方面是内容,現在的優酷、騰訊、愛奇藝等視頻平台已經儲備了大量的内容庫,且每天都在大量更新,量變引起質變,雖然發展進程不一樣,但像國外流媒體平台Netfilx那樣,反向輸出電影圈的情況,不久的将來就會發生。

另一方面就是硬件,移動設備的硬件更叠速度令人乍舌,手機屏幕從480P一路升到1080P,為了更細膩的顯示效果,更有旗艦級機型直接使用2K屏甚至4K屏。
可以試想一下不遠的将來,随着VR技術的逐步提升,設備越來越輕便化,手機将會是VR在便攜屬性上最重要的一環,當手機和VR技術的融合越發純熟,我們可以随時随地體驗到,無異于影院的觀影效果,到那時的電影院除了面對面的社交屬性,還剩什麼?

歡迎到評論區一起讨論,電影院及觀影方式的未來。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随手點個贊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