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長安十二時辰》确實是一部難得的好劇,原著小說用文字就已經詳細的為讀者描述了大唐盛世的樣貌,影像化以後,無論從服裝、道具、置景,還是角色對白,都高度考究。

但最近身邊的朋友不止一次跟我說,覺得這部劇制作非常精良,但為什麼就是感覺看不下去?

...

至于為什麼有看不下去的感覺,我認為主要因為本劇在制作層面上,給普通觀衆制造的這三個門檻:

第一道門檻:開場信息量巨大

本劇第一集開場的幾分鐘劇情,原著小說就寫了很多的内容。

因為小說可以有這個篇幅用來介紹長安城的大緻布局,讀者看完以後,再看後面的劇情,就會對各事件在長安城中發生的位置,有一個大概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劇情。

...

但是拍成電視劇後是沒辦法這樣處理的,必須要照顧觀看的節奏,所以開場就把沖突交待出來了。

雖然觀看感覺非常緊湊,但是随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人名、地名、官名,要一時間處理這麼多信息,觀衆難免有混亂之感。

這部劇在改編上沒有做好這一點,我認為主要還是由于想在開場就能留住觀衆的不自信。

畢竟現在的觀衆刷短視頻刷習慣了,慢熱的劇很可能在一開始就造成觀衆的流失。

第二道門檻:來自曆史上的還原和考究

本劇對唐朝的還原極度考究。

如果說服裝、道具和場景,觀衆即便不懂也能看個賞心悅目。

那角色對白的考究,大量文言詞彙和唐朝專有名詞的使用,觀衆無法瞬間理解,真的按暫停百度之後接着看的人應該少之又少。

...

不過這點上真的要誇一下本劇制作團隊,很貼心的在每個生僻詞出場時,幾乎都用字幕在下方做了解釋,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門檻。

但能否換成簡單易懂的詞彙呢?

我認為是不能的,因為正是這種考究保證了劇集的質感。

第三道門檻:劇中人物關系錯綜複雜,需要觀衆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本劇人物關系錯綜複雜,而且包含了張小敬在市井中的刑偵線,和李必在朝堂上的政治線。

很多情節為了懸念,或為了還原朝堂關系的模糊難明,在劇情上有很多留白。

這需要觀衆在觀看的過程中,邊看邊思考,這對看慣了過往“不看畫面也能看的國産劇”的觀衆群體很難适應。

...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看不下去的問題呢?

如果你真的對這部劇感興趣,那不妨按自己的節奏慢慢看,費解的地方可以上網看看大神們的解讀和補充的背景知識,把這部劇,當做一個增加自己知識儲備的契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邊看邊讀讀原著,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随手點個贊吧^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