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它,拿下了IMDb電視劇口碑第一。

《切爾諾貝利》。

北京時間2019年6月5日,《切爾諾貝利》登頂IMDb劇集列表,評分9.7。

豆瓣上,該劇同樣以9.6分位列今年最高。

...

面對這樣劃時代的作品,你忍不住對它背後那個人産生好奇。

什麼樣的人?

能寫出那樣的故事,台詞,場景。

不扒不知道:

編劇,是克雷格·麥辛。

《切爾諾貝利》前,克雷格倒騰了無厘頭喜劇20年,收獲一地平庸的雞毛。

IMDb打分常年在6.0上下。

...

這樣一個專注“屎尿屁”的哥們,怎麼突然開竅了。

他經曆了什麼?

關于電視劇如何偉大,Sir說過,網上的贊美也夠多。

今年,我們嘗試走近偉大背後——

究竟,躲着一個什麼人。

...

和我們印象中的天才形象不同,當克雷格·麥辛講話時,你很難看出他有什麼特别。

他目光柔和、善解人意。

——完全沒有天賦異禀者那種,常常在極度自卑和極度自大之間來回跑的分裂感。

連他自己都承認,自己很“普通”:

“我出身在一個非常、非常中産的中産家庭。”

“本來是學醫的。”

 “早年,當營銷主管......”

穩穩當當,不愁吃穿,胸無大志的一大兄弟。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但。

當他筆下的世界從 ↓

人類登錄火星後,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啥?

不是我幹的!

...

△ 《頑皮小子闖火星》劇照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不,妞越多。

情侶撞鬼,二人吓得緊緊相擁。鏡頭一轉,女人身後被男人貼了一張紙條,寫:

Kill her. (吃她,别吃我。)

變成 ↓

從大地射出一道強光。

圍觀的人群中,妻子依偎在丈夫肩上,眼裡閃着淚光說:真漂亮......

...

空氣閃閃發光,飛屑如雪花般飄落。

...

孩子們興奮地在其中跑來跑去。

幾天後,這些男女老少,一個不落地全死于非命。

畢竟。

孩子們急切地用指尖去接住的,都是核反應堆芯爆炸後,飄出的物質。

是比數萬顆子彈疊加起來的威力還大得多的:

核輻射。

 再變成  ↓

成為科學家就意味着天真

...

我們每撒一個慌,就欠真理一條債

...

這樣巨大的轉變,你不禁好奇:

編劇遭遇了什麼?

...

記得《士兵突擊》中:

許三多,近身斃掉一個毒販後,在床上躺了幾天幾夜。

因為有過殺人的經曆。他再也不是從前的自己了,再也回不去了。

終于,等到他爬起來的那一天,他如獲新生,成為一名真正的經曆過生死的軍人。

而編劇克雷格·麥辛。

從學齡前兒童的最愛,一躍變成評論家的寵兒,他急劇攀升的格局和深度,卻與痛苦八竿子打不着關系。

矯情點說——

就是心被撞了一下。

...

...

是的。

這世界,根本不存在什麼成功秘笈。

奧,準确地說:

有。

但你已知道個七七八八。

克雷格·麥辛在好萊塢混了20年,如果說這20年他有什麼心得,或許就是那份傻傻的堅持。

起初,惡搞不怕事兒大,喜歡在宇宙太空裡鼓搗,做白日夢。 

△ 1997-2008年創作&導演作品。依次是《頑皮小子闖火星》《驚聲尖笑4》《神經搭錯線》《超級英雄》《特别之隊》

...

後來,逐漸關注現實,開始接地氣。

但隻是淺嘗辄止。

△ 2011-2019年作品,依次是《宿醉3》《身份竊賊》《切爾諾貝利》

...

最終敢于直面痛苦,深挖人心。

在這期間,他的心也一直打開。

他敏銳的感知力,沒有被時間、閱曆,和急于求成的心态磨去。

就像之所以有機會寫《宿醉II》,是因為:

朋友打來電話說,一起寫吧。

我說,好啊。

于是,我們就一人一瓶啤酒,坐在沙灘上,邊喝邊想那些情節。

讓觀衆覺得好笑,我覺得是重點。

其它的(得獎,留名青史什麼的),真的沒想太多......

他的動作,就是一直挖啊挖。

直到——

有一天瞥見:

那被許多人忽視的一角。

那場被埋藏的災難事件。

我發現,這是一個少有人寫的題材,而且,我覺得自己能感同身受。冥冥中覺得,我知道要怎麼把它寫下來。

...

VICE雜志,在對克雷格·麥辛的專訪中寫到:

他是如何寫出《切爾諾貝利》這樣史詩性的災難片的?

核爆炸發生時,他沒有親眼看見;他也沒親耳聽見;他家族中也沒有親曆者。相關資料也不多。

但,問問那些親曆者,他們看了這部劇,卻說:對,就是這個樣子。一點不差。

Sir也好奇。

一場被埋藏多年的災難,克雷格是怎麼做到精準呈現?

那些傳神的台詞,是怎麼寫出來?

我隻是......讀了很多相關的書,吸收了很多,看了很多紀錄片,看了很多張臉龐。

其實,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還有一些需要借助感知。我隻是盡量誠實地把我看到的,原原本本呈現出來。

克雷格·麥辛承認:“真的沒想到會火。”

沒想到,是因為沒打算。

沒打算取悅誰,也沒打算征服誰。

在查閱《切爾諾貝利》有關的資料時,有一本書,非常讓他動容。

“因為這個作者,她在乎書中的所有人,在她眼裡人不分貴賤,都是人。”

這本書叫《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

...

這本書。

在激發克雷格·麥辛,使他從中獲得巨大的靈感之前,就已經成就了原書作者,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

她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在這本神奇的書中,阿列克謝耶維奇表現的,和克雷格·麥辛一樣:

姿态非常,非常低。

甚至,她從頭到尾都沒給出任何立場、評判。

隻試圖記錄,還原出那些災難親曆者,他們在極端環境下顯露過,又被遺忘的衆生相。

醜陋的,美麗的。

懦弱的,勇敢的。

背信棄義的,相濡以沫的。

從這點上,人,其實才是《切爾諾貝利》真正的主角。

不是那場災難,也不是災難扯出來的體制黑幕和意識形态。

這不是一部政治劇。

這是一部真正對生命報予善意的作品。

...

不知你們最感動的點是哪。

于Sir,有兩幕。

一幕來自第四集。

一個新兵蛋子被派遣到清理部隊,第一天,他的工作是殺輻射狗。

開槍之前,長官對他說:

我們的任務,是清理動物。

很好辦。

大多是寵物,奶貓奶狗。

你吹個口哨,它們會歡樂地朝你跑來。信任你。

這時,瞄準,一槍崩掉。

不要猶豫。

聽上去很簡單?

但這新兵在執行過程中,依然犯下嚴重的錯誤。

一次是忘記補槍。

——這延長了狗臨死之前的痛苦時間。

被長官以親身故事教育後,士兵終于成長,他冷漠地射殺了一隻又一隻成年狗。

還有一次,他跑上樓,面對一窩剛出生小狗,他的槍口再次遲疑。

...

在這場災難中,動物是最底層的“受害者”。

而,對待動物态度,也是我們對待更弱者的态度。

另一幕,來自第五集。

在審判的間歇,副主席鮑裡斯與科學家勒加索夫最後一次對話。

自知命不久矣的鮑裡斯,完全對勒加索夫袒露心扉:

“我無足輕重……”

...

“在一群蠢貨中,他們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好人派過來了。”

“你,維勒利,你才是最重要的那個人。”

這時,一隻小青蟲剛好掉在鮑裡斯的手掌。

鮑裡斯用手指輕輕托起小青蟲,看着它頑強而不知疲倦地向前蠕動。

...

“It's so beautiful.”  

鮑裡斯忍不住贊歎這種生命力。

...

回頭看看他自己,已被輻射、疲憊和年齡,折磨到不斷咳血,形容枯槁。

...

在這兩場戲中,你能完全感受到人性的光輝是如何從絕境和強權中松綁,釋放。

這是寫在人類基因裡的,生命對生命的敬畏。

敬畏生命,所以人置身食物鍊又不完全淪為求生欲的奴仆。

敬畏生命,所以人趨利避害但有時又往往比想象中善良和勇敢。

也因為敬畏生命,克雷格·麥辛寫出了可能改變他職業生涯的《切爾諾貝利》。

事實上,關于他和這部作品的成功,克雷格·麥辛在媒體訪問中早就買下伏筆。

兩個詞在他口中頻繁提及:

Admire / respect。

...

...


...

Admire / respect,用咱的話說,不就是敬畏。

敬畏,讓他珍惜最初的感動。

被打動了,就忍不住去了解更多。

敬畏,也讓他始終保持謙卑。

爬書山,約專家,試圖去理解核爆炸的原理,還原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而這一切,就是為了讓——那些災難的親曆者,科學家,與切爾諾貝利事件有關的人,看了之後,說一句:

“唉,這家夥,他真的有在乎過我們。”

“這就夠了。”

...

看《切爾諾貝利》後,Sir常常想。

一個人。

能抵達的最遠的地方是哪?

不是高峰深海,也不是外太空。

是我們的内心。

我們該相信什麼?我們該堅持什麼?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感謝克雷格·麥辛。

讓我們有機會追問生命縱向的深度。

也感謝《切爾諾貝利》。

給了我們這麼一面面映照本心的鏡子。

去看見——

...

...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